[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要对教育建筑空间设计进行重新定位,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新型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多样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科学、合理化的统筹安排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进行学习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培养出全方位素质化的综合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关键词]教育建筑;空间模式;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精英人才发展到全面、多样化人才。随着教育模式不断地更新,相应的教育建筑的空间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开放性的要求,相应的教育建筑设计也应向着开放式发展。
1新教育时代与教育建筑
传统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具有知识传递效果效率高的优点。但是随着新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终生学习的教育方式的兴起,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逐渐暴露出缺点。在一个班级难以区分学生的水平,统一教授相同的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在新的教育时代,开放式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建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建筑设计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传授知识都是由老师教学生传递给学生其传递知识的模式比较单一,而现代的教育见着主要体现在公民空间的多样性,要求方面要求空间能够满足多样的教学,要求同时单一的教室能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2.2灵活性原则
传统教育空间以单一空间模式为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教育的展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要求建筑空间可以依据教学组织的需要快速灵活的划分为多个小空间,满足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的需要,增大教育空间的包容性。
3教育建筑空间模式
3.1教室教育空间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教育空间组织中,室内空间的规划方面是依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室的教师的空间放在教室的前面,后面用来安排学生依次坐。在教学时采用单向的知识传递,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集中地将知识高效率的传递给学生,缺点是难以与学生达到双向的交流,教学只对认真听讲的学生有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将学生安排在两侧进行面对面的布置或围绕教室中心呈现圆形布局。这样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学生讨论,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采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小规模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室空间的使用效率比较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的效果也比较好,综合评价教育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效率高。
3.2公共空间教学组织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据廊道的位置不同,布局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庭院式等,其教育是空间的布局和组织比较简单,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着心理的差异,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应该依据不同学生年龄段心理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小学生不需要太多沟通和交流,因此对于小学建筑来说,教室应彼此相互独立,不用过多设置公共开放空间,可以运用加宽走廊的方式增大室外学习空间。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存在一定的沟通和交流的需求,因此,初中阶段应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空间的组合,同时需要设置沟通和交流的空间。高中阶段的学生活动空间较大,应该结合成人的空间尺度布置交流空间,同时增加学生聚会方面的活动的考虑,增大班单元的组合规模,也应该增大活动和开放空间。
3.3图书阅览室空间优化
传统的图书阅览室用墙作为分割手段,空间闭塞,缺乏视线的层次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拘束的体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教育的本质相背离。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图书阅览室的是阅览空间,应该结合书架去进行空间的分割,并且将阅读与学习相结合,丰富孩子们学习和读书的体验,形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3.4辅助空间设计
辅助空间主要是指门厅、走廊、过厅、楼梯间等部分。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这里不仅仅是学生游玩的场所,教学的转变在于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辅助空间除了满足建筑人流方面的空间转换功能外,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情感沟通的场所。因此,这部分空间需要与教学空间在设计上具有连贯性。空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作为一个休息性的场所存在灵活布局的可能性,满足学生学习与休息的多样化的需要。
4结语
新时代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需要遵循新的教育理念的展开,符合新的教学模式的安排,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展开,为未来的教育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