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一种设计和施工过程,它考虑到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使用自然能(例如光能或风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持手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由于全球变暖,建筑物中的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节能建筑已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环保建筑也应运而生。
2018年12月上旬,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GB / T50378-2014通过了修订后的审查,并于2019年初正式发布实施。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建立了“以人为本,以性能为导向,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
▲绿色建筑标志,绿色建筑材料标志
1◆新版本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符合国际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估技术标准,分类模型从3个评估等级提高到4个评估等级,其中1个是“基本等级”它将被添加。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为促进绿色建筑的传播,满足标准“控制项目”的所有要求是“基本水平”。
2◆新版《绿色建筑评估标准》首先描述了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原则包括资源节约,节能,节水,质量安全,耐用性,经济效益等。明确指出,政策要求其次,新版标准增加了对绿色建筑材料使用比例的要求。第三,明确了该标准的新版本对室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限制有严格的要求,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的限制必须符合国家绿色产品评估标准的规定。符合要求的将根据相应条款进行评分。
3◆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和建筑标准体系,标准的质量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部分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是。既然绿色和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建筑乃至整个人类的共识,那么新建筑是否满足生态和环保要求无疑将取决于商业房地产贸易,租赁和它成为使用中的重要因素。
01人建筑自然
绿色建筑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意大利裔美国建筑师Paul Soleri。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有效利用资源,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并尽可能使用绿色和可再生资源的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可持续性概念,以涵盖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有效空间利用,必须与以人为本的人和谐共处,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当然,绿色建筑物的核心是建筑物本身。国际知名的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估标签管理措施”和绿色奥林匹克建筑评估系统目前均为绿色。具有完整的建筑物定义。
这些标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建筑材料尽可能强调自然力的使用。能源,太阳能和其他绿色能源可提供通风,照明,发电并减少能源消耗。我们通过完全回收水资源来回收水资源。请勿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或装饰材料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办公和生活空间以及外部环境必须与周围环境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一致,动态和静态的互补方式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
02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但是,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要求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建筑材料的制造,整个生命周期的建筑规划和建设,在此之后,维护,拆除和回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旨在确保在所有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资源和材料,并节约能源,土地,水,材料和环境保护。另外,要求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响应。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减少施工消耗和废物产生,进行封闭施工以降低风险,对建筑废料进行分类以防止污染。需要回收。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环境保护和质量,以及拆迁过程中是否可以回收资源。
在后续的运维中,建立和实施与节能,节水,绿化,环保等有关的管理制度,培训专门的维修人员,对建筑物能耗进行科学监督的综合体系。必须采用管理制度来收集所有不符合要求的排放物和排放物,并分别收集和收集。废物处理技术合理,无二次污染,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系统运行高效。这允许绿色建筑根据设计标准进行操作。
03新技术介绍与应用
不断引进和应用最新技术,以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建筑目标。 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和Internet +值得注意。
这三个公司使用从设计,建造到运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软件系统,在整个过程中共享,协调,优化,管理和制定人工智能决策,以确保库存,损失,污染和成本。它将降低效率,提高效率,并继续优化建筑效率和运营成本。
随着这些技术的引入,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已大大降低。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副部长邱保兴指出,绿色建筑可以通过新能源实现75%至85%的节能。当节能达到60%时,成本将增加5%-7%。使用5-8年后,可以将节省的能源用于成本回收。此外,环保建筑可减少使用者患病的几率,减少其他能源消耗,并显着降低为社会带来长期利益的社会和生态成本。
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具有许多优势。至于建筑物本身,您可以增强,改进,更新和扩展建筑物的内容,实现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商和用户而言,成本可以降低和增加。利用舒适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人类发展,我们可以满足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