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古城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游,始建于257年(吴太平二年)。历史上名人辈出,曾经商贾云集,十分繁荣与发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明的古城。古城内至今保存着200余栋明清传统建筑,大部分格局完整,风貌完好,建筑类型以民居为主,典型的大院有近20栋,多数分布在旴江西路和旴江东路两侧的支巷内。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是赣文化吸收了客家文化、闽文化后,综合形成的一种文化交融的载体,是赣东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南丰传统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1.1自然地理环境

南丰古城地处抚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城内地势相对平坦,所以建筑布局严整紧凑。城内有两条分别连通东西门和南北门的主要街道,形成“十”字街格局,建筑沿街巷排列。南丰古城地处红壤和红色砂页岩组成的红色丘陵地区,红土地的不易耕种给南丰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一方面,明清中后期,人口急剧增长,为了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南丰人开始大量经商,奔走四方的南丰大小商人为南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红石虽然质地松软,但容易开采加工,便于雕刻,用红石作为建筑材料美观牢固,方便安全且造价合理,当地建筑多用红石作为墙裙、门框、窗框和柱础,形成别具特色的红石建筑风格。

1.2社会人文因素

南丰历史上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从宋到清,共出过进士368名。这些文人雅士不仅深刻影响了南丰人的地方风习,而且对民居的功能空间和造型装饰产生深远影响,使南丰人在其长期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特有的环境观和审美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遵循礼制,传统民居以“进”的模式构建主次序列,中心轴线以大门、跨院、门厅、天井、前厅、天井、后厅为脉络组合;横向次轴布置等级较次要的居所;第二,追求美学,南丰人喜用书卷形、扇形、花瓶形、圆形、拱形等弧线形装饰门框、窗框和匾框;第三,含而不露,南丰人虽然生活富庶,然而并不喜用繁杂的雕饰,名贵的木材来彰显财富,即使官宦人家也并未见雕梁画栋的景象,反而是呈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风貌。

2南丰民居的平面形制

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实体空间的基本布局形式是平面进深一间,面阔三开间,明间为“厅堂”,两次间为“住房”,当地称为“三间过”。除了作为实体空间的用房以外,南丰传统民居平面、空间系统的建构离不开以天井、跨院为主的虚空间,是实体要素围合组织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联排的“住房”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单元的形式,但是这种单元不能单独构成南丰传统民居,使用时通常纵向排列,称为横屋,出现在正房的一侧。南丰民居的平面构成要素有三间过、天井和横屋(图1)。由于受封建礼制和用地条件限制,南丰传统民居一般只在一条主要的纵轴上布置厅堂。但平面组织形式十分丰富,按照厅堂、横屋、天井的数量可分为一堂式、一堂一天井式、两堂一天井式、两堂两天井式、三堂两天井式、三堂一横两天井式、三堂一横三天井式、三堂两横两天井式(表1)。

3府官巷翰林第建筑艺术分析

府官巷位于古城西南,南北走向,两侧的界面保存得十分完整,其中张家翰林第建筑群占了这条巷子的大半。宅院的主人是清代翰林张希京,整座宅院是他从任官初期到告老还乡分三次建造的,由三座宅院组成,分别是“大夫第”、“太守第”和“分转第”,宅与宅之间相连贯通,浑然一体。三座主宅之间还有一栋私塾“选青别墅”,一栋书房“二铭轩”,另外有戏台和花园,功能完善,能完整地反映出当时官宦人家的生活面貌,是南丰民居的典型代表(图2)。

3.1功能布局合理,空间组织巧妙

翰林第这组建筑当中最早建造的是大夫第,包括书房“二铭轩”和花园“藏春园”,占地面积约2500m2。后在大夫第南边扩建太守第,占地面积约1100m2,东侧是一座小型学堂,名为“六有居”。张希京最后一次扩建翰林宅院时在大夫第对面修建了分转第,包括一座私塾“选青别墅”,占地面积约1500m2。三座宅第都各自带有书房、书院或私塾,大夫第和太守第共用一个“藏春园”作为花园,分转第由于在府官巷东侧,故在院内自辟花园。各个宅第内部功能十分完整,并通过门弄互相联系在一起,户户相通却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充分兼顾了家族内部之间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

大夫第的平面形制是三堂一横三天井式,大门内退形成入口空间。前厅开间最窄,面积最小,是传达室;正厅最为高敞宽阔,梁柱粗壮,是主人的待客场所;后厅的面宽和进深稍窄,柱径也变细,是家人的生活场所。另外在主屋一侧还有一排横屋,为家庭辅助用房。整栋建筑根据公私属性和人流线路来组织空间序列,布局十分合理巧妙。二铭轩的平面形制是一堂式,主厅是一栋三间过的阁楼,前面有一个庭院,院正中有一方形戏台,卷棚歇山顶,亭亭玉立在花草丛生的小院之中。

院两侧各有门廊,一个通向府官巷;一个通向藏春园。太守第是第一次扩建翰林宅院是建立的,平面形制与大夫第相似,均为三堂一横三天井式。太守第的横屋末端修建了一座小学堂,学堂单独开门,与正门围合成跨院,跨院外还有一重门,营造了一种宅院深深的氛围。分转第平面形制是三堂一横两天井式,入口在前厅和正厅之间,故而进门后直接进入正厅,前厅形成了一个倒座,空间组织相对随意,并没有像太守第和大夫第刻意营造氛围。分转第是张希京赠予其弟居住的,其空间组织与其主人身份是相对应的。选青别墅贴分转第北侧而建,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选青别墅平面形制是一堂一天井式,天井中另建一座“鱼沼飞梁”的小亭,四周以石雕栏杆围挡,下面是水池,形成了“井中有井”的特色空间,可谓别出心裁。

3.2青砖红石围护,穿斗木构承重

南丰古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结构手段都相对稳定,但是每栋建筑又在细节之处稍有不同。三座宅第都采用木结构承重体系,穿斗式构架形式,内部梁架被坚实的青砖墙身和红石墙裙所包裹,也就是俗称的“金包银”。外立面上,砖墙底部有高约1m的红石墙裙,像圈梁一样延伸在整栋建筑四周的墙体上,起到防潮稳固和装饰的作用。墙裙之上砌七眠青砖,墙身则用一斗二眠的砌法。檐下用青砖叠涩砌筑,有三层,最下面一层为斗砌,第二层为一眠一斗,第三层又是斗砌,层层向外叠涩。

三栋主屋内部的构造类似,正厅都是四柱九檩形式,前檐下处理成轩顶,整榀梁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二架梁支撑双脊檩,后一部分为穿斗式,梁架用木质天花板封护(图3)。正厅檐柱之间横向拉结走檐梁,用材较大,位于纵向支撑挑檐檩的穿枋之下。走檐梁呈扁圆形,中间略拱,且明间的走檐梁位置最高,次间和稍间的位置略降低。前厅和后厅为两坡顶,穿斗式结构,童柱置于穿枋上,梁架均被木质天花板封护。

3.3造型生动多变,装饰繁简适宜

翰林第这组建筑入口均在侧面,高低起伏的山墙构成了丰富的临街界面。大夫第和太守第的侧立面都有前后两个层次,前面是以平直的横屋背面开始,在尽头以马鞍形山墙处结束。后面为连续的“人”字形山墙,中间的连廊处,墙体降低与建筑前后檐的高度等高,形成波折状的轮廓线(图4)。分转第侧立面也有两个层次,前面是院墙与高起的门楼形成的折叠形轮廓,后面可见主屋连续的“人”字形山墙。二铭轩是“人”字形山墙加折叠的直线轮廓(图5),选青别墅是马鞍形山墙与平直墙的组合形式(图6)。

这组建筑的山墙面或平直或弯曲,在街巷上空勾勒出统一而又变化,生气勃勃的建筑艺术形象,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使整个街巷界面形态变化万千,富有生气。南丰古城传统民居追求素雅的风貌,只在入口、窗扇等位置做装饰,其他木构架除了沿着中轴对厅堂和两厢部分装饰外,几乎不对卧房和其他空间进行装饰。三栋主屋的正门都比较讲究,红石砌筑的垂柱和墙裙上精雕细琢,图案涉及动物、人物、植物、文字和纹样,技艺十分精湛,雕刻细腻生动,使整个门面显得大气雅致。

二铭轩的红石门框上雕刻着连续书卷图案,寓意书香传家的美德,门框上方还有两颗如意形状的门簪。选青别墅木质门罩形制比较简单,细节雕饰却毫不含糊,木质的斜撑和檐口上都精心雕刻着一朵接一朵的祥云。拱形的红石门框上刻满了莲花的图案,象征主人高洁的品格(图7)。除了入口之外,室内的槅扇制作得也十分精巧,以二铭轩为例,厅堂中的屏风被拆除作为戏台的门扇,保存基本完整,图案为冰裂纹与兰花,雕刻精致,寓意高雅。

其主厅内左右各存五扇槅扇,其上雕刻的梅花朵朵姿态均不同,显示了匠人巧妙的心思和高超的技艺(图8)。室内对木构架的装饰只在轩廊、雀替等处进行雕刻,梁柱等处少有装饰,充分展示出自身结构比例和谐的美感和力度,表现出民间建筑艺术对材料本身的质感和结构的美学的追求[6]。总之,不管重工装饰或简朴处理,都给人以得体相宜的印象,精细之处见功夫,谙朴之处显匠心,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精髓就在于此。

结语

南丰古城传统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民居形式。该地区传统民居以三间过、天井和横屋作为平面构成要素。古城内传统民居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在功能空间,材质结构,造型装饰上均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是赣派建筑的优秀代表,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