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筑特色——莲溪寺
说起武汉建筑特色,最为有名的就是莲溪寺、古琴台、问津书院、无影塔等武汉标志性建筑。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武汉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武汉建筑特色——莲溪寺
莲溪寺简介:
莲溪寺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它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香火很旺盛。
如今,修葺一新的的莲溪禅寺环境幽静,古色古香,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僧尼前来访问、传经,使莲溪寺更加蜚声中外,香火日盛。武昌佛学院尼众分院也在这里修葺一新。
武汉建筑特色——莲溪寺
寺庙格局:
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四周建有院墙。寺院共分四进:入山门有一院落,院落东为祖堂,西为禅堂,中为弥陀殿。从弥陀殿再进为大雄宝殿,最后一进为藏经楼,仓廪仓厨等附属建筑都在东边。
寺庙建筑分为正殿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总建筑面积6.120平方米。正殿建筑有四重:首重为新山门和旧山门,由于楚雄大道的开通,该寺在近年内花了几十万元面南修建了新山门,山门上方是昌明方丈题写的“莲溪寺”三个鎏金大字,山门飞檐重棱;进新山门后,一条弧形的水泥路通向旧山门,路的旁边是菜地,右边是新修的一对直径约10米的人造放生池。池内碧水清澈,鱼虫嬉戏;池边樟柏婆娑,鸟唱蝉鸣。右侧池边,有一眼古井,直径约45厘米,井深丈余、井水伸手可及。再右为新修的察房:旧山门在黄色的门额上镑刻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该寺道明和尚亲笔书写的“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门额下方有两石狮相对而蹲,威风凛凛。
次重为弥勒殿,殿内端坐着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金佛,守卫在两旁的是手执兵器、象貌威严的四大天王,背面为韦陀天将,东为斋堂,西为客堂。旧山门与弥勒殿之间是一个约三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内莲叶摇曳,荷花飘香。
第三重为大雄宝殿,殿内正中有一高丈余的大铜佛,两侧各立有九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另有一口形体庞大的铁钟和一面硕大无比的擂鼓置于两侧,更添几分庄严。
第四重是大彻堂,是女众打坐、念经的处所。堂上是藏经楼,藏经阁藏有清廷御赐《大藏经》,颇为珍贵。附属建筑分别建于正殿建筑的东西两侧,其东侧依次为客堂、伽蓝殿、地藏殿、玉观音堂、法堂(原方丈堂)、往生堂;西侧为祖堂、大悲殿、华严堂、延寿堂和察房。在往生堂和延寿堂之间修了一座千手观音殿。
武汉建筑特色——莲溪寺
莲溪寺建筑相关历史:
莲溪寺始建于明代,毁于明末,清康熙时法融长老重建,咸丰、同治年间又被毁坏。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并于宣统三年(1911年)奏请藏经。如今,莲溪寺老山门黄色的门额上还镌刻着道明和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亲笔书写的“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从那时起,莲溪寺一直传承至今,寺中所存主要建筑也大都为当时所建,只是现在的莲溪寺,已于1986年由武汉市宗教部门批准,改为了尼众丛林。
然而,据寺内民国10年(1921年)所立石碑《武昌莲溪寺记》记载,至少唐代就有莲溪寺了:“其地势如莲花,形如荷叶,自唐宋以来称曰盘龙山莲溪寺者久矣。” 1988年又有出土残碑。
莲溪寺历史悠久,颇有文物留藏。据《湖北通志》载:明宪宗于成化十年赐莲溪寺匾额;清光绪年间道明和尚上京。特别是一尊北魏时代墨玉观音、一幅明代名人画佛菩萨彩色贴金画像、中堂式文人墨宝等,极其珍贵。寺内有三百余年珊瑚朴树三棵、二百余年桂花树一对、一百余年腊梅树两株,另有明代楚王三太子塔和法融、道明、心静、体空等数代中兴祖师灵骨塔,故有塔林之称。可惜经过“文革”的冲击,许多文物都被破坏,现在三棵珊瑚朴树只剩一棵了,灵骨塔也已不存。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武汉建筑特色”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武汉标志建筑”、“武汉古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