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国
鲁班乐标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厦门的建筑风格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传统闽南建筑风格的积淀——四落大厝在厦门开埠之前,鼓浪屿岛上的永久性建筑除了少量寺庙、祠堂等祠庙类建筑外,主要是富有闽南特色的被称为“红砖厝”的传统院落式住宅建筑。采用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红砖材料及工艺区别于中国中原地区合院式民居,其中代表建筑是“四落大厝”。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传播——日本领事馆旧址19世纪中叶,外国人进入鼓浪屿岛后,最初租用民房,之后开始自己建设领事馆、礼拜堂、公馆、洋行和住宅、学校、医院等,这一时期外国人建造的建筑,除了协和礼拜堂等少数几座例外,基本上都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这是一种具有功能外廊空间的建筑样式。日本领事馆,建于1897年,现编门牌鹿礁路24号至28号,离英国领事馆仅一箭之地,翼角可望。该建筑四周设有连拱券柱式外廊,双柱桁架,楼顶女儿墙与外廊护栏,采用的却是本土烧制的红陶宝瓶状透空栏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式建筑的堂皇高轩,与中国式古朴典雅的折中。1928年,日本领事馆在其馆侧又建造两幢红砖楼,以做日本警署及其公寓所用,其中28号楼为典型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和式现代建筑。此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全部用清水红砖饰面,墙体厚实,窗户窄长,封闭性强,这样的设计显然有利于保暖御寒,成为东洋建筑在鼓浪屿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类型。华侨建筑的早期发展——番婆楼番婆楼,现编安海路36号,是福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建成于1927年。儿女们争相孝敬母亲,给她买来金银首饰、高级服装,她穿戴得俨如“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她为“番婆”,此楼故名。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多元建筑风格的引入——八卦楼八卦楼坐落于笔架山东北的一块台地上,隔鹭江与厦门本岛遥相互望,四围坡地低伏,绿丛葳蕤,现编门牌鼓新路43号,原主人乃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三房林维德之次子林鹤寿,即菽庄花园园主林尔嘉的堂兄弟。始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因其红色圆顶有八道棱线,顶窗八面朝向,又坐落于八边形的平台上,所以称为“八卦楼”,造型典雅大方,中西合璧,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借鉴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和中国的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中西建筑的艺术特质与风格——海天堂构海天堂构,现编门牌为福建路38号至42号。穿过门楼,眼前由近及远赫然呈现一大片中庭式广场与四周的一大片建筑,甚为壮观。海天堂构大院内,一共有五幢三层式楼房,始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以中轴线上约700平方米左右的中庭为中心,正上方是中楼,中楼左右各有一楼,中庭前方左右各一楼;左右两侧楼房皆为西式,唯有中楼市仿古式中西合璧,形成后三前两夹一中庭的布局。五幢楼各具中西建筑的艺术特质与风格,十分精美。但从所处左右簇拥的居中位置来看,中楼无疑使视点中心也是建筑重点。而中楼的建筑也的确不负其名其位,主人黄秀烺的倾心倾力倾资,完美地将其打造成“海天堂构”建筑群中不二楼选的形象代表。鼓浪屿华侨建筑——厦门装饰风格20世纪初工部局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随着大批闽、台富绅、华侨富商到鼓浪屿定居,鼓浪屿华人洋楼的建设逐渐增多。在大量的华侨洋楼建设中,体现出一些新风尚:一方面,立面上采用红砖墙与少量白色线条对比的手法蔚然成风,延续了闽南红砖厝红砖白石的装饰传统;另一方面,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代表的装饰元素逐渐流行,并融合常见的传统装饰题材及西方古典装饰元素。在华侨洋楼新风尚的基础上,一种华美的建筑风格由此前本土化的外廊式华侨洋楼中发展而来,形成一种注重现代装饰表现,并结合民族性、地方性装饰题材及西方古典装饰元素的独特外廊建筑风格——“厦门装饰风格”在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中迅速风靡开来。更多关于“厦门的建筑风格”等建筑方面的知识、建设规模以及建筑施工
企业资质,可以登入中国鲁班乐标鲁班乐标进行查询。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号。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