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村镇建筑的发展与文化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1-07-01

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建筑,是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华,凝聚着历代先民的理想智慧和汗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富有浓郁的历史人文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一、地域文化的丧失与乡村建筑的衰败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和谐地探索发现并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的,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这一特征中包含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许多因素,积淀着民族智慧,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精神。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乡村环境,其面貌具有独特性。任何乡村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乡村中的地和物都深深地印刻着历史时期乡村自然环境变迁和地域文化变迁的足迹。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乡村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是乡村特色形成的基石。

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我们国家的乡村居住文化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这些宝贵的财富本应该得到保护和重视,然而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乡村中的自然遗产在城市的发展中屡遭破坏,很多乡村丧失了个性化,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的气息,出现了乡村特色危机。把乡村建筑作为地域文化建构活动的努力在中国各地显得十分微弱,尤其是这种对地域建构的努力,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个别的大中型城市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个曾经的“地域”资源的宝库,因为众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乡村建筑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衰败。在传统的生活方式、建筑型制和建筑技术放弃后,并没有适当的东西来填充这一真空,许多地区甚至已经放弃了对于乡村建筑基本比例尺度和形式美的追求,这是非常令人惋惜和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的。

二、重新认识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

探讨既具有时代精神又有地域性特点的乡村建筑,是当今的设计思潮。它们扎根于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之中,既有着强烈的地域独有特征,又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延续乡村建筑的地域性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强势文化的入侵,淡化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引发了乡村建筑的危机,原有的面貌几乎荡然无存。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愈加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与地域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矛盾的,而应当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只有文化的多元共存,才能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绚丽。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倡导个性多样、风格独特的建筑面貌。

不断深入挖掘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资源,实现乡村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把地域乡村建筑最有特色的形式加以提炼、简化,作为装饰符号在新建筑中加以运用。它是延续历史的记忆,唤起人们认知的最有效的方式,最终达到人们在地域文化上的认同感。这是因为建筑毕竟属于造型艺术,乡村建筑的地域性必然要通过直观的艺术形象向人们传达出相关的信息和文化内涵。其次,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更要发掘出地域传统空间的文化内涵。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社会形态等因素,都是乡村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因此乡村建筑的地方性,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同时还要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精神。最终,乡村建筑离不开自然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环境是乡村建筑能够得以健康生长与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石。它应当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乡村建筑在当代的发展

地方传统的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我想这既需要拥有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建筑形式、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和不断拓展。吸收乡村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同时继承乡村建筑多年积淀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因为建筑手段与技术与材料及建筑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继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目的是为整个建筑的最终效果以及为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新时代的乡村建筑不仅要能够保留地域特色,同时还应当更好地服务于当今人类的生活,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品质。

通过归纳与总结,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去实现乡村建筑在当代的发展:1.提倡生态建筑技术尽量多地采用太阳能、沼气、自然通风、自然光照,尽量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努力降低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应当是现代和将来乡村建筑的发展方向。2.发展有特色的乡村建筑乡村建筑的发展应该体现地域风情,它不仅仅局限于乡村建筑的本身,同时应该体现在建筑和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中,包括建筑、绿化、地形地貌、水体、道路以及环境小品,从而体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和可识别性。

3.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乡村建筑要做到从传统向当代的转换,必须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即“原生性”;同时,当代建筑文化的确定也不能是对原资源的照搬,对传统乡村建筑的态度只能保持在借鉴上,最终形成作为传统文化的乡村建筑与作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合理共存。要做到从传统向当代的转换,前提是传统建筑环境的留存。传统的消亡使当代的建筑无从谈起。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处有代表性的乡村建筑不为现代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同时,当代建筑文化的确定也不能是对原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永远难以与当代社会需求相容。对传统乡村建筑的态度只能保持在“借鉴”上,当代创造意义是不可逃避的,最终形成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乡村建筑与作为当代标志的当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乡村建筑的发展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随时代的变化和更新不断地创新和生长着的,地域文化也不是只具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存在。我们要创造性地发展地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建筑不断地保持民族魅力。乡村建筑并不是一味地仿古和怀旧,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下,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契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总结出更为科学、更为宜人的现代乡村建筑的建造方法。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