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粗野主义。
从形式上讲,粗野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设计风格,强调表现粗糙,毛燥而沉重的质感,夸大那些沉重的混凝土构件并把它们冷酷的碰撞在一起,它是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勒·柯布西耶所创作的马赛公寓,主体为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表现出一种粗矿、原始、朴素和憨厚的艺术效果,马赛公寓可称得上为粗野主义建筑类型的鼻祖。
2密斯的技术精美:从现代主义到现代形式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密斯对钢与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与表现的探索,与美国巨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相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密斯风格,即外形是纯净透明的玻璃盒子,建筑构造和施工精美,内部空间通透且没有柱子或很少柱子。这种建筑风格往往是现代科技、现代技术和雄厚财富的象征,受到西方垄断资本、政府机构的欢迎,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中,使其成为国际式风格的重要表现。国际式建筑形式的奠基人密斯是一位执着的结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结构是建筑的基本要素,结构要素要比个人天才,房屋功能更能决定建筑形式”。
密斯对钢与玻璃在建筑形式的应用以及空间流动性方面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继“流动空间”之后,密斯又提出了“通用空间”的概念。如果说“流动空间”打破了传统封闭空间的束缚,那么“通用空间”则采用简单的方盒子来包容所有功能,其理论是建筑的功能经常需要改变,而在不拆除建筑物的前提下,改变建筑的功能。密斯的技术精美理念和通用空间概念标志着密斯从战后现代主义到现代形式主义的蜕变。
3“高技派”:高度工业技术。
建筑中“高技派”是一个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范畴,特指以高度工业化为基础的全新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全新的建筑施工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建筑结构层出不穷,如各种钢筋混凝土薄壳和折板,悬索结构、网架结构、悬挂结构等空间结构,这些大跨度新结构形式的出现与推广,不仅突破了跨度的记录,同时也使建筑的立体造型突破了规则的几何形体的束缚。
4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对话: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探索。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主义倾向,是指对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特点的适应与表现,地域性倾向是建筑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战后,地域主义作为一种自觉的倾向,主要是对正统现代主义要求建筑形式无条件地服从功能、技术的表现以及国际式风格的反抗。
a.地域性探索的先声:阿尔瓦·阿尔托。在欧洲,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最先活跃于北欧,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也是北欧人情化、地域性倾向的代表人物。在一次次题为“建筑人情化”的讲座中,他指出“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与心理领域”。
b.现代建筑与南亚次大陆的对话:跨越国界的地域主义实践。对印度现代建筑具有最广泛、最深刻影响的西方建筑师是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这两位西方建筑大师在他们建筑创作的巅峰时期,以自身建筑智慧与印度国情、自然和传统文化对话,他们的建筑哲学、理念和设计手法,深深地启迪了后来的建筑师们。
c.日本现代地域主义实践:有地域特征的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建筑师在追求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建筑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水平栏板和挑梁的组合,结构柱上跳梁的双梁形式,外廊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以及阳台栏板的形式、比例等,都洋溢着日本传统建筑的气息。
5典雅主义:古典美学+现代技术。
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迪奥主义”和“新复古主义”,是二战结束后在美国流行并受到官方欢迎的建筑风格,它吸取了古典建筑的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通过运用古典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造型效果,典雅主义最终演变为一种媚俗和乏味的装饰风格。
6个性与象征的追求。
个性与象征的追求是20世纪60年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设计趋势,其特点是把建筑形式作为设计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追求建筑个性的强烈表现,建筑形式与造型往往能激发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悉尼歌剧院是追求象征与个性倾向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剧院坐落在花岗岩的基座上,作为一个文化功能综合体,除剧院功能外,还有展览、录音、酒吧等多种设施。丹麦建筑师伍重以其乘风破浪的风帆造型,赢得了方案竞赛的头奖,1973年歌剧院落成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建筑运动倡导者的功能理性主义,结构理性主义和经济理性主义,较好地满足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战后重建的要求,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繁荣期,生产力大大提高,科技迅速发展;同时,美苏两大阵营角力正酣,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建筑又有了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极力推动现代主义建筑,在“现代化”与“先进”的外衣包裹下的“国际式”风格成为主要建筑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粗野主义、讲求技术精美、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现代地域性、讲求个性与象征等主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