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本文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促进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从事建筑设计、施工、造价等工作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但存在着品种多,内容杂,各类材料自成体系,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公式、规范较多且没有推导,理解较困难等诸多难题。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已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实践与探讨。
1理论教学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工程实例、研究试验过程或结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展开分析讨论。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工程实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兴奋点。例如提出北京西直门立交桥泛碱病害及学生身边的泛碱现象,激发学生对混凝土泛碱现象的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进行学习与探讨。在讲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时,可引入工程案例。如某搅拌站错把粉煤灰当做水泥投料,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合格,部分混凝土工程被迫拆除重浇,造成四十万元的经济损失。通过此案例的分析,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可以强化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方法,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于满足混凝土强度、降低工程造价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原因分析,来提高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点记性效果较差,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抓住重点,需要通过随堂练习来巩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做习题对知识点掌握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讲解和死记硬背。3)建立课后作业题库。大学中很多课程没有随堂练习,更没有课后作业,学生上完之后没有相应复习和巩固,很难做到真正的掌握。但课后作业如果单纯地考查知识点、规范或公式,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可以参考驾校科目一的练习形式,建立题库以手机APP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练习题中穿插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师等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题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
2实验教学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课时少而分散、实验课学生过度集中、某些实验时间较长,难以在课内完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安排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顺序,做到实验紧跟理论课程,讲解完理论知识就安排相关的实验,甚至可以先做实验,再上理论课,以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新拌混凝土和易性试验时,按照不同的砂率分组,测得水灰比不变时砂率与坍落度的关系绘制曲线,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同时,还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高校实验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好高校实验室的资源,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器材。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工程案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索验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积极联系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不同的实训基地。在真实工程环境下,参与到工程中去,通过调查材料基本信息和市场价格、现场取样、进场检验、堆放、加工来分析材料对工程成本、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影响。例如水泥的质量如何影响混凝土以及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性;水泥的采购运输价格与采购量是如何影响工程成本的;绿色施工条件下水泥的运输、堆放及人员的防护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
4培养双师型教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双师型”教师匮乏。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3]。高校转型迫在眉睫,但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单一,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弥补目前教师不足的缺陷。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该走进企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中去,发现不足,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应该先培训、听课,学习教学理论,将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5结论
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