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老建筑——镇海楼
说起福州仓山老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乌塔、镇海楼、溪源宫、地藏寺等福州标志性建筑。福州,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福州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福州仓山老建筑——镇海楼
镇海楼简介:
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为中国九大名楼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镇海楼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的镇海楼于2006年11月开始重建,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
福州仓山老建筑——镇海楼
镇海楼建筑历史:
明代,从战乱之中立国的朱元璋深知城墙防御工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爷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王恭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他是个军事家,他在福州城无险可守的城北,设置了人造天险,而且居高临下俯视城北平洋;他是个建筑师,他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所以开初屏山上的城楼称样楼,屏山也有了当年时尚的名称样楼山;他是个诗人,他建造的样楼一时成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站在越王山的新楼上,俯视无诸城的万家灯火,怀想闽越王引领闽越人步入汉文化的殿堂成了当年文化人诗文创作的主题。发出“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的感叹。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高楼,极目远眺江的入海口,远处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渐渐的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粤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是较早的一首登镇海楼的诗句。其实王恭也可能是个勘舆家,他实际上是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风水楼。闽越人的蛇文化在汉化之后,一方面继续了闽文化对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汉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让它长角变成龙,让它腾飞。建造白塔、乌塔的民间传说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而在民间被称为“龙舌”的苔泉之上的“龙首”山头建造镇海楼,如同桂冠为福州之龙加冕。
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镇海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
作为福州城楼的样楼,飞檐翘角的镇海楼分上下两层,按明代制式建造,虽经多次毁建,但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传统的尺寸是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现行的长度制式换算,其高度大约为21米,深24米,宽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当然这不是准确数。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大修建九次也毁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最后一次1970年人为拆除。而九次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大多数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三尺,仅30余年便坍塌,算是镇海楼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与民间迷信地认为这是规定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倡议重修镇海楼未能如愿。抗战胜利之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这个愿望在1946年由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1948年建成于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被人为拆除于动乱之中,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仅仅存世20余年。
乾隆年间曾经有人给三次遭雷击两次失于大火的镇海楼“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是镇海楼并未因此免于火。在镇海楼前的山坡地上,还曾设置过一些用六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七组人称“七星缸”,从“风水”的角度上说,它象征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组合,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那年代木构的福州城火患不绝,连祈祷北方之神真武君神灵的镇海楼也难免于火灾,更何况百姓人家呢?
福州仓山老建筑——镇海楼
镇海楼建筑概况:
福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所以屏山也称样山。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在海。镇海楼六百年间十三次建十三次毁。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楼。明清以来,镇海楼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
镇海楼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从建成后效果看,无论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是合适的;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与好评。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福州仓山老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福州古建筑”、“福州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