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建筑结构实践教学项目中,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效果,示范效果更是突出。文章以施行多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结构实践课程为例,就该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现状、已经出现或面临的问题,及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应对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结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培养模式[1],是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坚持并贯彻践行的办学理念和导向。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职业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更是其特色课程,多年来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不动摇,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服务水平[2],积累并总结出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结构专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并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以此议题为切入点进行刍议,如有不妥,烦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结构实践教学的现状
1.工学结合的政策、机制以及形势好工学结合自2006年首次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提出后,多年来,国家及教育部多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教育部[2016]16号文件再次重申并强调了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中势在必行的一种模式。在大力施行土木工程的今天,建筑工地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给建筑结构实践教学提供了众多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实践平台。
2.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势头旺
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能否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乎院校的生存;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引进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3]。所以,近几年,众多国内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大型施工企业提出了不断加强员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中建筑结构专业教师又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众多的科研项目,施工企业迫切需要与当地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合作。据悉,目前陕西省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和多家施工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已形成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利益化的有机体,这也正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基础和基本条件。
3.高职院校教师学习平台广,专业知识储备剧增
近年来,伴随建筑行业及市场需要,大批建筑结构专业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兼职、进修、自学及再教育等各种平台及途径不断补充知识,先后获得了注册“建造师”“结构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及“安全工程师”等各种专业证书,达到了“双师型”教师要求,真正实现了由“教书匠”到“专业名师”的质的提升。
4.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机遇多
众多的工程类别、施工项目以及广阔的地理区域,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良莠不齐的施工层级,即全国各地每天都有项目开工、项目竣工,加之再有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和实时通信技术,给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只要想进行建筑结构实践教学和学习的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实践机会和机遇。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都能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别、项目情况、施工阶段及不同部位的施工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和学习。
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结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结构专业本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其社会实践性较高,要求学生在感性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理解并吸收理性的理论知识。而当下各高职院校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对实践教学内容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持有“衷而不热”的态度。从校级层面上看,只是简单地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实践环节,缺乏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从实践教师层面上讲,每个实践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带领着大批量的学生外出实践教学,他(她)们心里既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又要考虑实践活动的各个细部环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疑虑,更无从谈及解答他们心中的学识困惑,基本是“放羊式”的实践,草草了事,活动结束后,更没有认真反思和总结。
2.工学结合理念和思路不科学,实践时间安排不恰当
工学结合,即要求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及时进行实践教学,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而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则集中安排在学期的某一周或某一时段。据了解,陕西高职院校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学期末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去施工现场进行为期2~3天的认识实习,大学二年级学期末同样由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去工地进行为期7天的生产实习,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由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个人认为,此种实践活动安排不够科学,不够恰当,没有将实践活动贯穿于理论教学活动之中,未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更没有应用实践活动推助理论知识的强化与吸收,未达到实践认知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更没有实现实践行为促进理论应用能力提升的目的[4],从而影响了“工学结合”效果的最大限度发挥。
3.工学结合实践形式单一化
从2006年我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启动至今,虽历经10余年,但始终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工学结合模式,没有开辟新的实践模式,实践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前卫性。
4.工学结合效果不明显
根据笔者多次外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项目的经验及学生上交实践任务作业情况统计,目前,大多数学生均把外出校门参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自我放松、自我游玩的一次机会,没有真正将本次实践教学作为项目形象认知、感性认识升华或吸收并转化理论知识的机会,而是持有“随便走走、随便看看、随便玩玩、随便画画”的懒散心态去实践、去完成作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不高,无法达到预想的目标。
5.企业与院校对工学结合教育的热衷度不一致
虽然说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企业与学校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合作,但其一直表现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树立某某企业教育基地、某某院校实习基地牌匾等表面形式上,始终没有达到开怀拥抱、落地生根的深度,高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热衷度及诚意度不一致。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真心希望各企业能够为其提供实践场地,让广大学子学习到书本外的、学以致用的先进知识,而企业则会出于参与实践学生的安全、费用及其他众多因素考虑,不冷不热,持有保守不积极的态度,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5]。
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结构实践教学的对策分析
1.广泛宣传,提高师生对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认知度
高职院校以生存及提高学子就业率为己任,而工学结合的真正意义又在于其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需要重新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认知、理解并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认识到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内的各位莘莘学子必须在走出校门时,至少掌握一门技能,而工学结合实践学习又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技能的途径。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广泛宣传工学结合的精髓,从内心深处提高师生对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认知度。
2.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制度并贯彻落实
笔者认为,以高职院校的建筑结构课程为例,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长期与高校合作的各施工企业、实践基地为依托,重新完善实践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积极建立全面系统化的实践机制。具体来讲,首先,应该在课程标准上将此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中,明确教学计划,要求随理论课程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其次,制定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广度和深度推广意见及标准。如一般的建筑结构中墙柱或梁、板、梯等构配件的认识与认知,可通过常规的认识实习即可达标,而如墙柱或梁、板、梯等构配件内部的构造或者其生产成型工艺实践活动,则不能通过简单的认识实践活动完成,必须通过现场深度的、细致的旁站学习才可以完成;最后,建立工学结合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结合及考核制度,如将指导教师对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活动的态度、实践成果及实践总结报告与其职称晋升或者奖金、绩效挂钩。总之,制定一系列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制度、办法来促进其稳步推进,落地生根。
3.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及时开展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应改变传统集中化的实践教育模式,改变其传统模式中利用学期内某一周、某一时段走出校门到施工现场集中参加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集中化”“放羊式”的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学结合实践教育活动。如,集中学习某一建筑理论知识点之后及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工学结合实践的热情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效果。
4.挖掘并发挥高校自身潜力,整合并创办自身教育资源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若没有过硬的自身硬件平台,如何培养出综合型人才呢?那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潜力,整合并创办自身教育资源,积极开创并搭建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工厂等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教学场所,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提供硬件设施。以建筑结构课程为例,我们可以采用在校内组建“校内制作基地”“加工基地”“校内工厂”“测量实训室”“安全实训室”“混凝土实训室”“安全讲评台”及“模拟试验室”等众多规模一般且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积极举办各类实践比赛,如测量、识图及绘图大赛,充分发挥校园自身潜力,利用校园实践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项目,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单一性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结构模式的改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不能再单一地停留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层面上,而是应该积极地更新观念,改变模式,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满足课程设置需要,顺应教学模式需要。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更应如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参观访问、实践调研、顶岗实习、交换锻炼等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工学结合实践的热情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6.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争取更广的实践平台
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企业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离开行业及企业的有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6]。鉴于目前企业与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国家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来,让企业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就促进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也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争取到更为广阔的平台。
7.建立高职学生实践考核机制
建立必要且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有机结合,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度可依,有内容可考,确保实现预期的学生实践活动目标[7],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结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当前该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一蹴而就,踌躇不前。当务之急需要的是系统地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改革其传统的实践模式,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及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建筑结构工学结合实践模式的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下来,也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否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未来建筑工程领域中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等问题。希望通过此文,唤醒广大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从业人员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结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新思考,积极探索新的工学结合模式、新的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