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中高职衔接与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28

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课程的改革则是中高职良好衔接的先行。通过分析中高职衔接“3+2”学生的特点以及《建筑材料》课程自身的特点,从课时分配、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授课手段以及考核方式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衔接”是指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联合起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学历要求、技能水平以及素质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的学生不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2],而中高职衔接又能解决高职院校生源日益紧张的问题[3]。所以,中高职衔接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高职的衔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11年联合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等多家学院,和无锡市建设局以及二十多家建筑企业共同组建了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这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了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中高职“3+2”衔接试点。本专业学生在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达到中职毕业标准的,可获得本专业中职,并升段进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高职学段学习。完成2年高职学段学习,达到高职毕业标准的,获得本专业大专。然而,“3+2”中高职衔接虽然已经推行数年,却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构建重复、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等[4]。

2中高职衔接“3+2”学生的特点

中职院校上来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大部分的学生较高职学生比起来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加上中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导致“3+2”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掌握有一定障碍,从而限制对专业实训技能的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3《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在学生岗位中的作用,笔者对已经毕业且就业于建筑岗位的三届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人数共达380人。其中72%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19%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非常重要”,仅9%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工作没什么帮助”。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性,也正是因此,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阶段都开设了该课程,但课程内容却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既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除了内容的重复,《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繁复,各章节之间联系较小,加上传统的理论教学又以教师板书讲课为主,对于中职上来的学生而言,部分学习内容又已经学习过,所以在学习中更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被扼杀。因此,针对中职生已有的建筑材料学背景,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革的方向之一。

《建筑材料》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需求较高的课程,除了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用途外,更要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取样和性能检测分析,中职教育阶段该课程的实训基本没有,而到了高职阶段,技能实训的安排只有课程总课时的17%。笔者针对这一点对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87%的调研者觉得“应该增加实训环节”,10%的调研者“无所谓”,3%的调研者觉得“不需要”。教学服务于就业,岗位对于实践需求更高,那么在教学环节中就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加深实践教学的力度。

4《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方式

1)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重新分配。传统教学模式中,总课时60学时,理论占了50学时,实训仅10学时。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训学时各占50%。增加实训环节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对于“3+2”中职上来的学生,与其坐在教室听老师讲,不如进入实训室自己做。2)教学团队成员的增加。传统的课程授课仅仅是以高校教师为主,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课程除了高校教师授课外,还会请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或介绍新材料、或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向学生讲评案例。高校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但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型建筑材料肯定没有直触行业的工程师熟悉,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新型的建筑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企业员工利用某个案例讲述具体建材的知识点及应用,会使授课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也更有说服力。

3)教学场所的增加。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授课以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改革后的课程上课除了教室和实训室外,还增加了相关的公司企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去。首先,通过接触企业各岗位,了解《建筑材料》在各岗位中的作用;其次,让公司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建筑材料的取样、检测和分析,使实训环节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校内的实训基地,而是真正地和相关岗位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公司、了解岗位避免盲目就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资料的改革。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使用高职高专土建系列的规划教材,该教材虽内容齐全,但对于“3+2”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而言,却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深奥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5年来的教学经验,该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团队特意编写了针对性更强的教材,该教材于2016年出版,教材中删减了中职教育已经讲授过的基本建筑材料的部分理论知识,增加了建筑材料的检测和分析,并增加了近五年内建筑领域出现并应用广泛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通过近一年的使用,发现“3+2”的学生对于这一本“量身定做”的教材接受程度更高。

5)授课模式的变化。以往《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模式都是“理论+实训”的传统模式,而改革后的新型授课模式除了传统模式外,增加了“学徒”模式。即学生以“学徒”的形式“拜”公司的员工为“师傅”,由“师傅”带“学徒”,把“师傅”多年积攒下来的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学徒”,并对学徒进行一定的考查。这种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学徒”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培养动手能力更强、技能更高的学生。6)课程考核模式的变化。以往《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20%+期末考试80%”,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考核方式则变为“平时30%+期末考试50%+学徒分数20%”。这种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避免“生搬硬套”“纸上谈兵”的学生出现,也更加符合中高职“3+2”学生的特点。

5《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效果比较

为了具体研究并考查《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措施的有效性,笔者选择了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衔接“3+2”专业的学生,将其分为A、B两个班级,两个班级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见表1),并在每个知识模块教授完毕后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检测,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A班在每个知识模块的考核中理论题和得分率和B班差不多,而应用类题型的得分率则明显高于B班。由此可见,《建筑材料》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最明显的教学效果差异体现在技能检测方面,见表3。改革后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大幅度提高了实训时间,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了30学时,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技能项目练习。其次,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增强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技能检测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技能项目,能独立按时完成的即算通过。从表3可以看出,A班的学生在各个技能项目上通过率明显高于B班,表明A班的学生对于建筑材料性能的检测和分析能力更强。

6总结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良好衔接的重中之重[5],《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明确课程自身的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中高职衔接“3+2”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真正成为一线技能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