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重庆的古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重庆人民大礼堂、白帝城、云岫楼、潼南大佛寺等重庆古建筑。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重庆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潼南大佛寺简介:
潼南大佛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 大佛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不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内装金摩岩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胜景,还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继于明清、迄至民国,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年之佛、道二教摩崖造像,并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的所撰写的碑文楹联、碑刻、题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重庆潼南大佛寺风景区于1999年评为重庆市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3A)级景区;2014年9月,重庆潼南大佛寺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风景名胜区。
潼南大佛寺建筑历史:
潼南大佛寺创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檝、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
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 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
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集中标刻有七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标记线。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潼南大佛寺建筑特色:
大佛殿又称大像阁,这座七檐佛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始建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
大佛殿依山傍水而建,为七檐歇山式建筑,殿高33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翘,结构独特,巍峨壮观,令人油然而生“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
潼南大佛寺建筑景点:
潼南大佛
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宋碑载其高八丈,号金仙,故称"八丈金仙",俗呼"金大佛",头饰螺髻,面颊丰满,比例匀称,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通高18.43米,头长4.3米,耳长2.74米。佛头开凿于唐咸通年间(874-880年),比例恰当,刀法园润,面部肌肉起伏感强,佛身开凿于南宋靖康丙午(1126),历时26年,于宋绍兴辛未(1151)凿成。自宋绍兴壬申(1152)第一次饰金后,又经过清嘉庆七年(1802),清同治九年(1870)和民国十年(1921)三次重装金身,至今保存完好,光灿炫目。有"看高大到乐山,看精美到潼南"之说,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七情台
七檐佛阁左边,是七情台,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游人拾级而上时,脚下便会发出“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据说,“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重庆的古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重庆标志性建筑”、“重庆著名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