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奇怪建筑环境设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09

当形态各异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出现时,透过建筑能看到的是审美的偏差与社会的弊端,社会和建筑界应该采取对策加以改善。

在前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习总书记的指示一出立刻就激起千层浪,针对奇葩建筑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的确近几年一直以来都有源源不断的质量低下的奇葩建筑出现,让许多群众对其嗤之以鼻。但其实“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在今年,早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兴起了“大屋顶”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复兴,70年代是“极左”形式主义在建筑界的泛滥,90年代就是所谓的“多元”发展,进入了21世纪的这几年就是中外建筑的碰撞与交融。

而我们今天探讨的奇怪建筑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奇怪不等于丑。历史上奇奇怪怪的建筑也有挺多,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的巴黎铁塔,在建造之初也有许多巴黎人表示反对,因为那时采用的是全铁的结构并且横跨了一个广场,这样的建筑在当时是超前的。但如果当时这个设计没有得以坚持,也就没有今天法国最好的建筑地标。所以有些建筑拥有超前的概念,只能等后来才能发现其独特之处,因此再看中国的奇奇怪怪建筑从一方面看也许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看一个好的建筑师,也许就是看如何在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实现所谓“奇奇怪怪”的造型。

这种奇怪就是看建筑师的内功,只有经过内在的修炼和深思熟虑后的“奇怪”才会耐看。再来看看国内的一些奇怪建筑,近年来国内的奇葩建筑层出不穷从北京央视的“裤衩楼”到苏州的“东方之门”以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的———方圆大厦,河北天子酒店的“福禄寿三星”,宜宾五粮液的“酒瓶大楼”。而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无论是初入眼帘或仔细品味,却都让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美,这些建筑要么太过于追求个性与城市的规划不相符,要么太过于叙事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又或者是造价过高而与低碳环保的宗旨相违背。然而又是什么使的奇葩建筑频繁出现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四,具体如下。其一,是权力对建筑设计的干预,左右了建筑的风格。

要减少奇奇怪怪的建筑,首先要减少各级领导对建筑美学的干预,应该让更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如果在整个设计中,政府领导直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设计师,甚至直接模仿著名建筑,那么建筑设计的质量最终将取决于决策者的审美偏好而非设计师的趣味。并且这种既不科学又不民主的决策也压制了中国建筑师创新的积极性,更造成了城市的资源浪费。所以我认为如果这种现象不得到解决,中国的奇葩建筑不会减少,只会出现更多的迎合俗媚的建筑。

其二,是建筑太过于具象化。现在许多获得广泛赞誉的建筑外观大多都重于形式性,而具有具象性的建筑例如方圆大厦和福禄寿酒店就会受到嘲笑。那么建筑不能具象化和叙事性吗?我认为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因为建筑是很贵的,要做具象化的形式一定会浪费,例如天子酒店的三星上半身是没有功能的,空间的利用率不高。那么如何具象才是合理的呢?我觉得可以用其物体的象征意义去表达,也就是说把物体的具体意义抽象出来。

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十字架就是象征意义的经典样式,看到十字架就能联想到很多东西,在光之教堂里面就有许多镂空的十字架,这样既满足了建筑的象征意义又满足了建筑的美观性,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所以在我看来建筑的具象化当然不能用它本来的样子去象征它,而抽象的建筑形体一样可以叙事。再次,是过度的崇洋媚外。像遭到口诛笔伐的央视“大裤衩”和苏州的“秋裤楼”就是被诟病不懂才算高逼格,才叫与世界接轨。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一些建筑理念进入中国,建筑风格就变得过于随意,包含了多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一些中国的领导和官员盲目崇拜西方建筑,可以说是毫无批判的接受或照抄西方建筑,盲目地“崇洋媚外”加重了这样的情况,使中国变成别人口中的“建筑师的实验场”。

最后,是建筑文化的贫瘠。我们常吐槽,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确如此,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老城拆迁后,大量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却没有了文化归属和地标建筑的建设。但面对各门各派国际建筑思潮的冲击,建筑业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心理上都准备不足,而外来文化自然而然的就占领中国这一领域的空白,重大的建设项目往往只能由外国的建筑师来完成。

所以“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其实也反映出了本土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珍视和传承。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去减少“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呢?笔者认为对策也有二。首先就应该是建筑文化中对内的秉承和对外借鉴。我们不妨来分析建筑这种形态的某种特征,这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与梁思成先生所揭示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所指“千奇百怪”的英美建筑有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在的“奇奇怪怪”更多的是指我国的有些建筑已经偏离正常的审美轨道,而三十年代的“奇奇怪怪”更多的是指当时我国建筑文化的落后。梁思成先生也曾说道:“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而衰亡。

而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建筑应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科学环保的现代潮流相结合。同时在建筑文化领域的‘拿来主义’态度上则需要具有扬弃的精神。”还有一点笔者觉得可以让公众与参与到公共建筑的评选中去,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也需要百花齐放,需要让公众、政府和设计师之间多些交流沟通,让市场和公众去淘汰那些劣质的设计,而不是在权力自上而下的强势下去发展建筑设计。

如果未来的中国建筑能打破现在的封闭体系,让民众与政府和设计者互动起来,我们的建筑可能会更加的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因为多方的因素和要求,对建筑和建筑师本身的口诛笔伐其实没有必要,对某种建筑风格的偏见更是大可不必。奇怪建筑、解构主义、后现代,也许都是进程中的一部分。中国很大,留它一两栋又何防?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说道:“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只有我们的建筑不再让人感到“奇奇怪怪”,城市才能显现出其本身的价值,成为城市的灵魂。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