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台湾地标性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台南赤崁楼、北港朝天宫等台湾标志建筑。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台湾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北港朝天宫简介:
北港朝天宫是云林最著名的庙宇,也是台湾妈祖的总庙。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经历的多次的修缮后,目前列属于二级古迹。
北港朝天宫基本信息:
每年从农历正月起到3月23日妈祖诞辰这段期间,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涌入,只见整日香火缭绕、锣鼓喧天,热闹不绝。
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了纪念分灵自湄洲祖庙──朝天阁,才改名为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禅师树壁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台,登陆笨港北岸,经街民议留以供膜拜,遂于康熙39年(1700年)于现址建庙奉祀,因神迹灵验,已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北港朝天宫建筑历史:
北港朝天宫建于康熙33年(1694),由树壁和尚从湄洲朝天阁,恭请妈祖来台,于笨港建立一座小祠供民众祀奉。康熙39年(1700)由地方的士绅捐资兴建祠庙,称为“天妃庙”,雍正8年(1730)重修后,称为“笨港天后宫”。
乾隆40年(1775)“重修诸罗县笨港天后宫”碑记提及:“……天后宫建自雍正庚戌年,岁修于乾隆辛未年……”。另外,《云林采访册》记载:“天后宫,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雍正庚戌年,即雍正8年,说明了康熙年间,笨港的妈祖庙仍为一小祠,至雍正8年兴建,始具规模,乾隆16年(1751)曾再次重修。
乾隆39年(1774)由笨港县丞薛肇熿捐俸倡议重修,贡生陈瑞玉、监生蔡大成等募得一万伍仟余圆,自乾隆39年重修,乾隆40年(1775)完工,当时朝天宫的建筑有正殿及观音殿二进。道光17年(1837)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与台湾水师游击温兆凤率军渡台,船只遇风灾,王得禄祈祷妈祖庇佑。之后因顺利抵台并平定张丙事件,乃敬献“海天灵贶”匾及古钟予朝天宫。
咸丰2年(1852)由王得禄次子王朝纶、嘉义县训导蔡如璋发起重修,于咸丰5年(1855)农历10月兴工。此次重修并扩建拜亭与东西两厢廊,成为四进三院的建筑格局,至咸丰9年(1859)完成庙宇的重修。
光绪20年(1894)北港街发生火灾,并波及朝天宫三川殿。明治39年(1906)嘉义地震,朝天宫庙宇受损,幸经北港区长蔡然标、地方士绅曾席珍、蔡培东等人倡议重修,自明治41年(1908)8月26日兴工。此次的重修,聘请陈应彬匠师主持大木工程,全部重建经费计七万九千余元,至大正元年(1912)1月完工。
日据时期,北港地区郊商组织仍蓬勃发达,并积极参与朝天宫的管理与重修,当时郊商组织妈祖会,分别有祖妈会——金顺盛、二妈会——金顺安、三妈——金盛丰、布郊、敢郊——金兴顺、鱼铺街——金海顺、屠户——金义顺等。明治年间朝天宫重修时,妈祖会及郊商皆纷纷捐资参与修护。
民国48年妈祖诞辰一千周年,信士发起重修正殿,民国52年完成正殿的重修,但仍不失其传统的空间配置。民国61年11月朝天宫经省政府核定为“台湾省宗教纪念观光区”。
民国65年朝天宫斥资兴建北港妈祖纪念医院,发扬妈祖慈悲济世的懿旨,嘉惠嘉南平原民众,补足地方医疗缺陋的情形。民国72年11月27日指定朝天宫为国家第二级古迹,民国76年妈祖成道千年,由北港朝天宫举办妈祖环岛弘法绕境活动,历时26天。
北港朝天宫三宝:
朝天宫的三宝是经由研究妈祖文化的学者认定而来,分别是宝玺、钵和昭应录。
宝玺:最初随妈祖神像渡海而来,全台湾仅有北港朝天宫妈祖有宝玺。
钵:树璧和尚的钵上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家临济宗传下。昭应录:记载妈祖升天后救世感应事迹。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台湾地标性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台湾著名建筑”、“台湾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