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半城镇化地区如何走向城乡统筹

发布时间:2017-09-28

鲁班乐标为建筑行业人士解答半城镇化地区如何走向城乡统筹及相关内容,半城镇化地区另一方面突出问题是,当地农民依靠“坐地收租”获得稳定、富足的经济收入,导致农民对发展经济呈现一种惰性。那么半城镇化地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半城镇化地区该如何走向城乡统筹发展呢,农村型管理体制对于半城镇化有什么影响,在此鲁班乐标为你带来半城镇化地区如何走向城乡统筹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蔓延,初步呈现城市经济的雏形。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仍保持着农村的户籍、土地及行政管理体制,导致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很低,“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形成半城镇化地区。

叶舜赞认为,“半城镇化”是指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基层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里的经济非农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但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并且处于继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半城镇化地区是一种性质特殊的人文地理区域,其特点是城乡混杂,城镇化发展有局限,难以成为超越周围大型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地区。

叶舜赞以浙江绍兴县为例,分析了半城镇化区的特征:人口稠集的传统水稻种植区,耕地很少,劳动力大量剩余;具有手工纺织和酿造等商品生产传统,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产业;各种土地利用交错布局,混杂情况突出;农业发展多样化,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占大多数,妇女劳动力投入非农产业越来越多;基层地方管理体制未及时调整,各自为政,建设布局缺乏协调等。

半城镇化已经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

叶舜赞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产生半城市化现象有其必然性。主要是因为这种地区的人口稠密,劳动力要谋出路,却没有发达的城市体系能够容纳他们,所以出现了大量基本脱离农业的人口在原农村地区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区域为基础的城镇化”过程,即半城镇化现象。

半城镇化地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大量减少;重复建设、过于分散和交错布局的用地状况导致用地浪费,集约化利用程度降低,农业生产难以提高效率。

按原绍兴县范围的耕地计,1978年有49.01万亩,至2003年减至37.68万亩,减少了23.12%.目前,该县已有17万农民全部或部分失地;今后,失地农民数还将以每年4万人的速度增加。

半城镇化地区另一方面突出问题是,当地农民依靠“坐地收租”获得稳定、富足的经济收入,导致农民对发展经济呈现一种惰性,再加上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多,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使得这批不存在生存危机、具有传统农民素质而拥有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的“农村人”,没有实现地域转移的动力,更加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事实证明,大多数半城镇化地区农民依赖“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阻碍了他们在空间上的集聚,使城市建设分散在广大的地域空间。致富后的农民热衷于修建住宅,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农民往往建新不弃旧,使得建筑新旧混杂,缺乏规划引导,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典型的“城市里的村庄”。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乡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

由“半城镇化”走向城乡统筹发展

半城镇化地区是农村地区向城镇化地区过渡的地区,其城镇化可能在数量上有增加和质量上继续提高。叶舜赞认为,半城镇化的行政区不能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市,为了继续发展,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的功能。

绍兴县如此,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和顺德市等地也感到,行政区里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支撑是不行的。如广东东莞市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量的程度上已经很高,但其质的水平还很低,城市功能不强,重要原因是该市只是在众多村镇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小城镇集合体而已。东莞市因而规划建设东莞的 “大主城区”。

专家还认为,各自为政的农村型管理体制,不利于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因此半城镇化地区在村镇规划编制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影响和城乡互动关系;并要允许打破行政区划,实行异地迁建,使新建住宅向中心城镇或中心村集聚。为彻底消除城乡交错地区城乡分隔管理的矛盾,应在土地、人口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改变村镇各自为政的局面,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总之,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是半城镇化地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半城镇化地区如何走向城乡统筹”等建筑相关的知识,更多内容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