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果断作出了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就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是避免质量事故,提高监督执法透明度和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工程开工之前需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质量监督登记手续。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各类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制定相应的技术性文件,明确工程质量监督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些统一的技术性文件的实施不仅规范了质量控制的程序,而且有利于监督人员规范操作,统一监督尺度,阳光执法。从而使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活动一开始,就享有了知情权,了解了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便于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查自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实行工程质量连带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推行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积极推行固定抽查和巡查相结合的监督模式,固查和巡查环环相扣,互动互促,有利于充分调动团队的力量,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两种监督方式相互补充,实现对工程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同时采取巡查和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实施工程差异化管理
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工程地点往往点多面广,与有限的监督力量形成矛盾,为此应实施工程差异化管理。根据建设主体责任各方的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的优劣,实施标准、规范、法律的情况以及社会对其评价,将各方的质量行为分为好、中、差三级。本着特点决定重点的原则,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的重点就是那些差的项目,除了固定监督和不定期巡查外,更重要的是加大检查的频率和处罚的力度,督促其规范质量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对好的工程项目,只进行例行的检查,做好服务工作,促进质量更上一层楼。这样,可将有限的监督力量用在刀刃上。
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一方面要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加强执法,强化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对工程质量进行曝光。根据巡查的结果,定期对社会公布近期巡查的工程质量状况,让广大的购房者放心消费。媒体宣传中也要扬优抑劣,对于评为“省优”、“市优”以及在监督过程中质量管理较好的示范样板工地,要大力地宣传和推广。对于那些有着不良行为记录、野蛮违法施工、对政府监管置若罔闻、不重视工程质量的单位,要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大大提高参建工程责任主体各方和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质量监控局面。
建立高素质的质监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目前,钢筋扫描仪、激光测距仪、钢化玻璃辨认仪等检测仪器已应用于工程质量的检测中。这些仪器不仅轻便、快捷、准确,能在工地现场立即对工程质量作出科学的判断,而且都属于无损检测,不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损坏或者造成质量缺陷,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及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建设程序的规范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完善各种监督手段和措施,形成科学管理的新模式,努力适应新形势对工程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