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过早,而后浇带两侧结构混凝土收缩变形尚未完成。
2、施工组织不当,后浇带两侧上部结构浇灌混凝土的落差较大,以及设计中存在着局部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后浇带接缝处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3、浇灌前对后浇带混凝土接缝的界面局部有遗留的零星模板碎片或残渣未能清除干净。
4、后浇带在底板位置处长时间的暴露,而使接缝处的表面沾了泥污,又未认真处理,严重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5、垫层上做好的防水层在灌注底板混凝土前遭到破坏(如被坠物砸伤)未作修补就灌筑后浇带混凝土,留下隐患。
6、施工缝作法不当,特别是后浇带两端,往往将施工缝留成直缝。
7、柔性防水材料本身性能的局限性,防水层的抗拉强度低,延伸率小,抗裂性好,对温度变化较敏感,在遇到不利因素影响时,往往经受不住各种应力的作用而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