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态势下,失业增多,就业减少,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而且“就业难”将长期困扰着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
面对金融危机,人们在恐慌和规避的同时对自己的不适应和不应该出现的工作失误开始反思,积极地探求出路,那么,高职高专院校也应该或更应该进行反思,特别是在职业发展教育上,在就业工作上有些院校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工作体系,致使就业工作显得无力、无效和无奈。现实的不适应和长期的必须面对的考验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改造和规划就业工作,因此,将就业工作提升为就业工程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1现状
我国规范的职业教育的起步已有百多年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兴起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上世纪末形成了规模,2008年年末院校数量已经达到1184所。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突出职业发展教育,将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特别是把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作为改革、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院校还没有真正将就业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就业工作杂乱无序,没有找到和把握住关节点,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与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比较被动。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就业工作没有摆上应有日程,或是摆上了日程但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就业工作还停留在研讨阶段,就业工作显得杂乱无章,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顾头顾不了脚”,有时候还是“火烧眉毛顾眼前”。
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两张皮”现象突出。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培养能力两张皮;教与学两张皮;实训与目标两张皮;实训与企业接受实训目的两张皮;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两张皮;实训条件建设与实训实际需要两张皮;就业目标与就业能力两张皮;低层次就业与可持续就业能力两张皮等等。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体现“学生主体”,在人才培养中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实际、感受和意愿,导致毕业生“被动学习”和“被动就业”;
第四,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体系,就业工作完全由就业管理部门负责,导致有的院校只是对应届毕业生开展简单的、浅层次的就业指导活动,直接就业工作和间接就业工作不同程度地割裂;
第五,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差。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体制和机制的僵化,二是认识和改革不到位,三是缺乏科学规划和积淀特色的意识,四是就业工作的系统化和问责制还没有形成和建立起来,五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觉悟,特别是主动地参与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不够。
2观点
2004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这个提法非常精辟、十分现实且高瞻远瞩,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高专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而一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并不是通过毕业生的个体表现,也不是一个专业,甚至是一两届毕业生的业绩能够承载和诠释的,更不可能是仅仅通过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临时捧佛脚”式的系列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实现的。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昨天乃至于一个历史时期一所院校的历史积淀和教育教学的综合质量;是所有工作人员,甚至是几代人的薪火传承,是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环境、学生的学习力和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互交融、交互作用的结果,毕业生的“后熟”程度往往是一所院校的积淀和内涵的最有力度的诠释;人才质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所学校或者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积淀和凝炼的过程。所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在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变故或过失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形成“胎记”,很难甚至是无法消除。
如果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设计、实施、评价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完整的、系统的、和谐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就业工程体系必然逐步完善、形成并释放出持久的能量,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普遍提升,院校的办学实力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3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程建设的基础是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来定位、规划和实施发展愿景,以就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且不断地传承和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程的基本框架是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实施和实现五个方面的对接,即专业建设与就业岗位需要的前瞻性对接,此为前提。
想要成才的人与相应的成才目标主动对接,应为必须;人才培养过程与相应工作环境全面对接,是为关键;“需要工作的人”与“工作需要的人”重合对接,乃为目标;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融合对接,谓之当务之急,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有效对接的过程,是五个对接交叉、融合运行的过程,是就业工程建构、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3•1专业建设与就业岗位需要的前瞻性对接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形式,是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工作的基石和载体,在专业建设上一定要紧紧地把握住四个前提,一是专业建设和确定招生数量要量力而行,如果不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招生数量肯定与就业质量成反比。
二是要适应社会、市场和学生从业的需求,突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特别是行业办学的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必须具备能够科学地制定出前瞻性职业岗位标准的能力,并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
三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切忌闭门造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行业(包括教育行业)、企业(必须是标准化企业)、学校(包括其它同行业学校)和学生(包括往届学生和家长)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
四是专业培养方案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的。所谓稳定是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大法”,不能轻易变动,所谓动态是说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变化、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更新进行阶段性的修订。在此前提下培养的人才才能够适销对路,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想要成才的人与相应的成才目标主动对接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做“想要成才的人”,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才目标。“成才目标”起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生在热爱专业和行业的前提下,按照“喜好-特长-职业-专业”的发展路线设计自己的成才目标。
第二,把握住甚至是相应降低成才的期望值,真正理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培养的就是大众,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要将崇高的理想种植在现实和可能的土壤里。
第三,学生要做吃苦耐劳的心里准备并把乐于体验作为一种情趣。
第四,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与成才目标的差距和实现成才目标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只有明确了成才目标,并且使之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才能真实地学习,不断地完成态度、知识、技能、能力的主动构建。
3•3人才培养过程与相应的工作环境全面对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产学合作和教学做合一,追求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追求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融合。
其一,人才培养内涵定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涵盖学校及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一切行为,从职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角度说,这里的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传统概念的前移和后延。
其二,学习环境和条件建设。课堂教学条件实现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条件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工厂(场)化、园区化(基地);顶岗实习条件实现与前瞻性就业岗位的基本一致。环境建设要避免内训外训的重复,注重教学条件综合利用。
其三,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目标。“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是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和行业、地域领军人物的专业能力;职业发展教育团队建设目标是具有专业资质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从人才培养,特别是就业创业教育的角度说,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团队应该包括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工作目标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其四,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主体是管理层面和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服务团队,服务客体是学生(包括毕业生)、家长团队、教师、社会和企业;树立“一体两翼”为服务学生的理念,一体是每一位学生、全体学生服务和负责,两翼是能够进入孵化器的学生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工程的法制化、立体化、网络化和人本化(包括柔性化),保证就业安全和就业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3•4“需要工作的人”与“工作需要的人”的重合对接社会上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是“需要工作的人”,关键是能否成为“工作需要的人”,这里的工作需要既是固化的,又是动态的和多层次的,固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学业证书,主要是职业素养、关键能力、可迁移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动态的内涵主要是工作目标、工作量、劳动强度和岗位的技术含量,从综合素质要求上看是两个人(“需要工作的人”与“工作需要的人”)的重合和融合,变成一个“大写的人”,从工作需要的层次上看,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职业能力上要高于或适于相应岗位层次,在工作态度上要层次相对下移,从一线做起,从简单劳动做起,这样的对接才能平实、牢靠。
3•5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融合对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的制定和修订都将就业作为二级指标,评价方式主要是看就业率,这自然要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还基本上是两条线并行,这显然是与就业工程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首先,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必须有效融合对接,相互关连、相互需求、相互依赖和依存,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涵义互通。其次,对接的主要标志是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校系两级一把手工程,并将就业纳入院校工作主渠道;职业发展教育专兼职工作团队的综合结构与教学团队相当。
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在其他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既体现就业能力的培养,又体现就业指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评价标准保障机制趋同;多数毕业生能够“就好业”;在一定时期里,社会普遍认为某一所院校的毕业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认为形成了品牌。再次,职业发展教育团队要准确定位,职能部门要在协调、服务、监督、保障上体现存在价值,在专业化建设上,在与相同院校的比较中体现层次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赢得教学部门,特别是系部的主动配合,带动和促进整个院校的协调发展。
又次,高职高专院校要将就业工程建设作为项目来经营,注重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理念和经验,以促进本院校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程建设是一个必需的复杂的甚至是坎坷的历史进程,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素、长效性的交织和互动,它涉及到政府及社会的林林总总,特别是体制的变革和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五个对接只是针对高职高专的个体院校而言,而且也不可能周延,笔者只是做了简单、幼稚的的思考和探讨。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很快将至的普及化进程,加入到社会就业和失业的最基础层面的角逐,那就是说,中国社会不远的将来,从业的竞争完全是高校培养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高职高专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历史而我们正处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把就业工作作为一个工程来来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必须和必然,而且留给高职高专院校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
以上高职院校就业工程建设理念及策略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工程建设理念及策略”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