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云南省凤庆县青龙桥

发布时间:2017-01-12
云南省凤庆县青龙桥在凤庆县城东北约60千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两次复修,其后经多次修葺。桥身距江面高15.64米,桥体由16根铁索构成,上铺木板,两端各有桥亭5间,岸边有摩崖题刻数处。青龙桥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是澜沧江上现在惟一的古桥。
基本简介
在4880公里的澜沧江上,有数不清的桥梁:溜索桥、藤桥、竹桥、铁索桥、钢索吊桥、水泥大桥——但青龙桥,是独有的一座,是无法忘却、无法替代的一座。这是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这是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道。这里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远征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铬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所以在历史上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所桥。
屡毁屡建见证历史风云
历史上的青龙桥,或毁于大火、或毁于暴风、或毁于战乱,曾十余次被毁,但屡毁屡建,足见其当年地位之重要。
据史载: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青龙桥遭受火毁,由当时的知府黄德濂主持重新修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青龙桥再遭火毁,由知县麟德率士民修复;咸丰七年(1857年),青龙桥毁于战乱,十八年后,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5年),由知府陈泰琨饬士民筹款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年),暴风中的青龙桥突然铁索齐齐断落坠江,知府萧凤仪、知县胡政举带领士民捐资重修。此后的民国年间,又遭屡毁的青龙桥又经屡次重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仅约一年半时间,半个中国落入日寇魔爪。1938年9月28日,日寇派出9架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1941年4月21日,三架日寇的战机飞临澜沧江的青龙桥上空,连续投掷了13枚炸弹。由于青龙桥位于茶马古道上,北接大理、昆明,南走云县、临沧,又可通耿马、镇康,直下缅甸。日寇重创青龙桥,其用心可谓险恶歹毒之极。所幸此次轰炸,只炸毁两岸松树十余棵,江面上窜起13股几丈高的水柱,青龙桥丝毫未损。日寇并不死心,后多次派飞机轰炸青龙桥。由于青龙桥两岸奇峰耸峙,地势险要,桥体深藏在澜沧江峡谷的大山皱折中,敌机无法俯冲,阴谋从未得逞。当时10万中国军队防守怒江,粮食弹药、军需物资,不少都经青龙桥南下运输。在抗日战争中,青龙桥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距青龙桥上游不远的漭街渡建起了公路大桥,青龙桥从此行人冷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仅附近的村民过江行走而已。但鉴于它在历史上所发挥过的独特、重大作用,政府多次拨款对它进行修复。
永沉江底另择安身之所
2004年10月25日,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云南小湾水电站大江提前一年实现截流成功,此举标志着小湾水电站已进入292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基础的开挖及浇筑阶段。而随着这座水电站截流后的蓄水,附近横跨澜沧江的桥都消逝了,这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的青龙桥址也长没于澜沧江底。此前,青龙桥址将永沉江底的消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
2004年2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临沧地区文物管理所、凤庆县文体局等组成的勘察设计组再次对青龙桥进行了勘察、测绘。但考虑到小湾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遂决定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青龙桥进行拆迁,并将青龙桥迁移到凤庆县罗闸河,按照原状恢复重建。罗闸河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将青龙桥迁移到此河上,是经过多次勘察、测绘、研究后的决定。对于这座著名的青龙桥,勘察设计及施工人员对桥两端进行了认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全面详尽地收集、保存了现有资料,包括测绘、照相、录像、文字、复制模型等;对从原桥拆下的所有构件进行残损鉴定、分类编号,通过人力、畜力、船运、汽车运到搬迁点;同时对桥旁的摩崖石刻,先进行化学清洗、加固、封护等,然后用电动珍珠锯进行分块整体切割,随青龙桥一道,易地保护。为此,相关部门投入了巨资。
更多关于“云南省凤庆县青龙桥”等全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桥梁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