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国外建筑发展对国内建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12

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1日本建筑的发展

1•1二战前表现为吸收性(1945年前)从日本文化史来看,吸收性表现在对世界文化的容纳。日本吸收外来文化遍及东西方,包括“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在建筑文化中,尤以古代对中国唐代建筑文化的吸收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收量最为突出。日本与异质的西方文化接触发生在1859年。

这一年,日本对西方五国开放了港口,从此开始了它的现代化。它脱离了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在西方建筑刚刚进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便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折衷。因为西方传来的砖石技术在日本是没有传统的,对他们来说,西方的建筑样式与技术是全新的,所以日本的砖造建筑是在特有的风土、历史中产生的,具有特定个性的西方建筑的样式。然而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这使得日本人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高效率地学习了西方。

在这一段时间内,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似乎日本人失去了自我。但事实上,这种模仿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日本政府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这种西方发展到精神领域,决不能丢掉作为日本人的自豪感,只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中对我有用的东西。直到1942年,日本建筑学会举办了大东亚建设纪念建筑设计竞赛。丹下健三提出了出人意料的设计方案,他把伊势神宫和柯布风格融合在了一起,他的现代建筑的创作是与日本风土紧密相连。实际上在日本现代建筑史上丹下健三是所说的第一代建筑师。

1•2二战后现代主义时期———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织(1945年~1970年)日本现代建筑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保守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传统建筑类型中。如伊势神宫这一古老的建筑,一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初建时的样式,并且沿续了每二十年交替一次的传统仪式;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建筑中,如香川县厅舍可以看到丹下健三从日本传统中捕捉到的东西。

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完全异质的体系,香川县厅舍可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意匠,都不是传统日本建筑的翻版,只是在梁柱体系这一点上与传统建筑是交叉的。他的建筑表现方法成为后来日本全国各地厅舍建筑的原型,这种带有波及力的建筑在丹下健三的作品是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外力作用下,日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本国建筑文化。

这与日本特有的文化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有关,同时也是保证日本在吸收了外来文化以后仍旧保持其民族特色的重要保证。而这种特殊的组织方式与结构的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特质,不会因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进步而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日本文化是“拿来文化”,对于新鲜事物或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他们总是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取之以作为对自我的完善,然后对其进行消化、吸收。

(2)日本文化是“嫁接文化”,即在日本文化这一主干上,不断地嫁接各种可以弥补自己文化不足的“枝条”,在这一枝条上生长出来的果实往往是发挥了“主干”与“枝条”的双重优势。这一特点取决于日本文化的“无常观”和求新态度,所以当西方的文化优于中国文化时,他们便主动脱离中国文化圈而投身欧洲文化圈。同时这种思想决定了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1•3后现代主义时期———多元化(1970年~现在)1970年举行的大阪世界博览会也标志着日本向欧美学习的现代主义阶段的结束,以及日本与欧美齐头并进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是从正面否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开始萌芽。作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建筑师在建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西方文化对日本建筑师的物质层面的最大影响是建筑的形式、技术与结构,正是有了西方先进的建造技术与日本民族所追求的精细产生共鸣,所以现代建筑才得以在日本蓬勃地发展起来。

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以其先进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洗练明快的造型手段成为建筑师用以体现个性的载体。而从思想层面上看,在现代派的建筑大师中,对日本影响最多的应是柯布西耶、密斯、格鲁皮乌斯和路易斯•康。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健三及丹下的弟子们直接或间接受到柯布的影响,密斯的精细、纯净主义与流动空间更是受到日本现代建筑师的偏爱,而路易斯•康的思想却在第四代建筑师中引起共鸣,成为他们的理论脊梁:黑川的“灰空间”、侦文彦“奥空间”、高松伸的悲观思想,均可在路易斯•康的作品或著作中找到充分依据。

还有安藤忠雄偏爱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可以说是对战前柯布西耶手法的纯净化,让柯布西耶混凝土空间向密斯靠拢。在日本早期的现代派建筑师中,有很多是直接去德国接受“包豪斯”学派的现代主义思想启蒙,后来成为日本现代建筑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建筑师的影响,使得日本的建筑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繁荣景象。

2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物质层面上不经意的会显现出来。正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在支配着“有形”的建筑空间。我国与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文化特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结合有可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从这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建筑现代化走东西方结合的道路是可行的。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日本亦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日本当代建筑现状看,建筑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是从精神上、思想上以及空间上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形式。

经过从丹下健三到安滕忠雄的几代建筑师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从对形式的模仿到注重对空间精神塑造的转化,而现阶段我国对待传统仍旧以对形式的追求为主,而缺乏对空间精神的把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国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文化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不同。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受中庸思想影响的文化,对待事物往往是采取一种拆衷的态度,体现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往往是吸收得不彻底,不像日本文化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彻底的吸收。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时常是表现出这样一种心态:既不甘心于落后的传统方式,又担心背上“崇洋媚外”的罪名,使得设计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出现“方盒子”加上“大屋顶”、“民居”上镶一块“玻璃幕”,这就不能不说是种“明智”的选择了。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似乎也是我们的传统的文化组织方式和结构方式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

(2)两种文化接触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程度及过程有着较大的差别。日本几乎与西方同时接受了现代建筑运动的洗礼,在现代建筑运动初期,日本有大量的建筑师直接在国外接受现代主义的教育,而此时的中国虽然也有人留学到西方去学习建筑,但大多数接受的仍是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建筑教育,所以他们回国后传播的仍以古典主义建筑思想为主。在以后的时间里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中国的建筑师真正直接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人寥寥无几,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当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之时,涌入了却是后现代主义的大潮,这就导致中国的建筑现代化过程出现断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与日本相同的建筑现代化道路。不得不承认,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实体,还包括建筑思想、建筑研究以及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技术的各个层面。现在我国对于外来建筑文化的吸收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仍是一种“器官式移植”的模仿。如何以我们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将外来的优秀的异质文化融入我们的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中国建筑师进行努力的探索。

一方面我们要真正了解历史,对我国的文化传统要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生长在这片国土上,我们比西方人更加清楚我们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所以西方人学习的“东方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片段和表面,他们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可能学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尽管现在外国的建筑师在中国设计出了一些所谓体现传统文化的建筑,如金茂大厦,它仅仅只是对民族形式的一种抽象,而并非真正包含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别人,了解世界,别人怎么走,世界怎么走。因为我们只有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阔的视野才有益于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把握方向,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们中国自己发展的道路。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