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8-1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的有许多,譬如对我们建筑文化中的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技术传授的方式、对建筑艺术属性的忽视、皇家建筑与民宅的反差、“墙文化”的强大及其负面效应等等。在这里,着重谈谈我们“继承传统”的误区和如何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关于继承传统的误区。

尽管在这大变革时代,许多人仍唯恐失去传统,也就是失去自己行动的指归。因此,“继承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口号频率特别高,几乎与当年西方人“反传统”的口号同样响亮。诚然,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问题是,传统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正面的部分,又有消极、负面的部分。而有些人由于“过去”的情结过重,继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面的东西。表现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是:

1.“继承”成为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单纯模仿和重复。近20余年来,古建符号胡拼乱贴,大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说明。这种“西装加瓜皮帽”的“假古董”,使我们许多城镇变得不伦不类,有的变成一个充斥着“建筑垃圾”的大杂烩!

2.“继承”成为抵制革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力。殊不知,推陈出新乃是艺术(包括建筑)的常规,否则艺术就不可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从而导致枯萎。在这方面,反传统是艺术革新的推进器。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重复前人有过的东西而已。众所周知,西班牙人毕加索、达利、米罗,特别是建筑大师高迪,都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但他们又都是反传统的猛士。因此,反传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鲁迅就是一个既善于继承传统,又敢于反对传统“大呼猛进”的伟大斗士!

3.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即既不重复前人的,也不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重复自己的。因为重复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早在60年前,毛泽东在其《讲话》中曾讲过这么一句很有艺术见地的内行话:“模仿(即重复——笔者)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艺术贵在原创,而原创都是一次性的。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那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其实,先辈们那种艺术创造精神可以激发我们的智慧和想像,激励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原创性的东西来。

如何解决上述难题呢?我以为,必须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1.突破封建意识的重围。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经几千年农耕时代形成的,它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创造性智慧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统治阶级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的核心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长期扣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紧箍咒!这也是导致中国建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彻底粉碎这个紧箍咒,牢牢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与大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与世界潮流步调统一。

2.走出工匠心态。我常常感到,中国建筑文化中负面的东西,直到今天仍在无形影响着我们,突出的一点,就是相当多的建筑师仍未能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我国古代建筑师的地位是不高的。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匠人”的地位,没有作为工程师或艺术家而进行自由地艺术想像或创作,并受社会和官方的尊重。工匠心态在今天最常见的表现是:习惯于重复作业。一张简单的图纸复制又复制,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其次是缺乏职业尊严。

最典型的事例是北京西客站大门加顶事件。正当西客站的主体结构完成之时,突然接到“领导”命令:大门加顶!一项建筑设计来自建筑师的完整构思,怎么能说加就加呢?但设计师虽然不情愿,还是照办了!使这个重要的首都大门好比“牛头上安了马嘴”,变得不伦不类!这在别的国家的建筑师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3.走进“现代思维”。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半世纪以来,建筑经历了两次美学革命,第一次叫“现代主义”,差不多持续了一个世纪;第二次叫“后现代主义”,已近半个世纪。经过这两次变革,人们获得一系列新的观念和共识。这些共识我称之为“现代思维”:

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艺术的方法也是无穷的,因此艺术创作(自然包括建筑设计)已经合乎逻辑地由一元走向了多元,并且形成互相并存的格局。这意味着艺术家(建筑师)已进入一个“各显神通”的时代,彼此尊重成为他们基本的处世哲学,那种互相诋毁、互相否定的态度已经不合时宜了;

美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原创性的东西是无法复制的。故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他既不重复前人的,也不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重复自己的——他追求独创,要求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焰火”!

现代艺术家都把创新视为艺术的生命,并认为创新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巨量的付出,换句话说,想要一件成功作品的诞生,就必须容忍上百件平庸作品的出现。那种对于别人的创新尝试格格不入的人,至少说明他尚未进入艺术的现代语境。想要对现代艺术(建筑)作品发表意见,必须掌握现代艺术语言和现代话语方式,否则等于“对牛弹琴”,浪费时间。等等。

4.放眼世界高标。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像其他艺术一样是不认国界的。因此,各国建筑师跨疆越界,被邀去他国设计一些重要的、甚至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早已司空见惯。而且这种现象在那些建筑大师云集的国家尤其普遍。例如,美国建筑师的力量可以说是最雄厚的,但昔日世界最高的纽约世贸中心是日本人设计的;现在在建的世贸中心新楼也让德国人中了标。

德国的建筑阵容无疑也很强大,但它国会大厦的改建和法兰克福金融大厦的设计却交给了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法国也是个建筑人才济济的国家,然而它以总统名义建造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在666张竞标图纸中,却选中了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合作);至于耸立在悉尼埠头的那座石破天惊的歌剧院,大家知道,那是丹麦人的天才奉献……你看,这么多的建筑大师在各国间你来我往,互相客串,最终谁也没有输给谁,谁也没有赢了谁,相反,每个人都贡献了第一流的建筑智慧,在各国放射出光芒,推动了世界建筑的发展。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想要在建筑上为本国或本民族争光,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建筑师出来一显身手,也不一定要以本民族的传统风格为基准。如果一味要求从民族传统出发,要求一看就像什么,有时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而在国际智慧共享中失去很多实惠和份额。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琳琅满目。在充分总结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建筑遗产的基础上,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造意识,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更多、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使中华民族在建筑上也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