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一、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常见的种类:
1.混凝土强度不足
2.混凝土缺陷
3.构件错位、变形
4. 混凝土裂缝
1.原材料问题
2.混凝土配合比问题
3.施工工艺问题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处理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
1、没有严格的配合比设计
2、没有严格控制水灰比
3、和易性不好
4、原材料的影响
(1)水泥:种类、强度、安定性、保存期、受潮
(2)砂子、石子:强度、颗粒级配、成分
(3)水:质量
5、施工工艺:搅拌、浇注、振捣、养护
(二)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程序及方法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处理案例
例案1、辽宁省某地一幢四层办公楼,使用一年后,发现顶层主梁与次梁普遍出现斜裂缝,多数裂缝宽大于0.3㎜,最宽处达1.5㎜,裂缝位置绝大部分位于靠支座处和集中荷载作用点附近。据查这批梁是在冬季施工的,混凝土配料和搅拌质量较差,成型后又受冻害。原设计强度为C20,两年半后测定实际强度接近15N/㎜2。如何处理?
原因分析:梁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砼强度低,抗剪能力不足,经研究决定采用结构胶粘贴钢箍板来提高抗剪能力。
钢箍板厚1.3㎜,宽100㎜,间距250㎜
例案2、广东某商住楼,主体结构完工后,发现五、六层柱出现裂缝。经当地质检站检测,砼实际强度公达到13N/㎜2,达不到原设计C20的要求。如何处理?
例案3:常州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楼工程位于常州市内,该工程为带底层车库的6层框架结构,商品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30。当施工至6层框架结构梁板时,发现2层柱的柱顶部有开裂现象,呈典型的柱受压破坏裂缝。经回弹检测,发现共有21根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0以下,其中大部分柱土强度等级低于C1O。经设计计算复核,该工程的框架柱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情况十分危险。
处理方案:根据加固方案比较,最终确定对21根框架柱进行混凝土置换。
本工程框架柱置换混凝土施工按下列工序进行:
结构受力状态计算—结构位移控制仪器仪表设置—结构卸荷—剔除框架柱混凝土—界面处理—钢筋修复配置—支模—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砼验收—拆除卸荷结构。
对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察和控制,以确保置换处的混凝土不会出现拉应力,尽可能使纵向钢筋的应力为零。
置换混凝土采用加固型高强无收缩C35混凝土。
结构拆模后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外观质量进行查,并对加固型混凝土强度及时进行检测,其3d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5MPa,完成满足设计要求。
例案4、广东惠州市某学校教学楼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9080m2,抗震等级三级。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及主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30商品混凝土,由本地一家商品混凝土厂提供,运距约为5公里。外墙采用MU10多孔砖,内墙采用MU2.5空心砖,合同约定基础以上总工期为140天。
结构封顶之后,施工单位对第四层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用回弹法检测,发现回弹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该层柱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4~27N/mm2 ,不满足混凝土强度验收要求。经计算,截面为500×500mm的中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边柱承载力也不够。
事故原因调查分析
(1)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于7月某日浇铸,当日气温24~30℃ ,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
(2)混凝上运输过程与施工操作规范,无异常情况。
(3)事故混凝土颜色与正常混凝土无差别,可排除粉煤灰完全替代水泥的可能性;据现场检测和厂家对该批混凝土配合比记录,该批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要求。
(4)据施工人员回忆,该批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强,混凝土凝结缓慢,混凝土强度发展慢,养护过程中出现异常颜色的液体。
(5)厂家反映其采用了缓凝减水外加剂,具有缓凝和减水两种效应。
根据各方专家勘察和讨论,认定由于第四层柱混凝土外加剂超量引起了强度严重降低,柱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属于施工质量事故,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加固处理原则: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是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且四层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固处理。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充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济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