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纯粹的技术应用性梳理归纳研究比较少,大多数技术应用研究都集中于一个具体的案例,以一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绩效评估也是对系统的最后的整体表现为依据,对单个技术较为忽视。少量涉及技术体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纯理论或纯学术方面;相比之下,涉及夏热冬冷地区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就更为欠缺了,缺乏完善的具体技术体系分类研究和用于设计应用的技术实践指导。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政治及经济发展上的客观原因,使我国对本国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缺乏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后果的深刻认识,导致我国开始真正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认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已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对绿色建筑极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至少比发达国家晚了20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我国逐步由能源低消耗国转变为高消耗国,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来重。90年代以来,各相关机构都逐步开始将建筑技术的气候适应性作为建筑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1993年《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的正式颁布,使我国的建筑技术对于地域适应性开始有了正规的区分与针对性。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能源危机的凸显,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应用才开始真正重视,同时政府开始制订运行具有实际约束力的政策法规强制将绿色建筑技术纳入实施轨道。从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入手,在节能建筑结构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安排了数百项科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实施价值的建筑节能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外墙外保温体系、热反射隔热窗帘、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的节能改造、采暖空调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等,逐步形式了一大批符合我国国情的单项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当前的的绿色建筑技术主要重点体现在资源有效利用改造方面。建设部随后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和建筑节能办公室,开始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从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推广与工程试点转向全行业行政推动阶段。第一次编制了我国《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明确了在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策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通知》,对各地实施节能力50%的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
许多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编制了当地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并出台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成的节能建筑逐年增加,太阳能和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工作进展迅速,建筑节能工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展;已从少数北方城市建造单栋节能试点住宅发展为几十个北南方城市成批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全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千万m2发展到“九五”末期的5千万m2;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一千多万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地热和地下能源也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2001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1)的颂布实施,使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有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依据。区内相关建筑科学研究院与高校建筑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展开了大量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项目,如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表皮技术、节能门窗技术、遮阳技术、热工技能技术、室内环境评价、地域适应性设计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之后,作为实施配套技术,于2002年付详钊主编的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
存在的问题
目前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的最大的问题在于:
1)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建筑设计师与建筑开发人员很少参与;而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又因其学科上的局限性,一般只精通单一方面的技术,并且严重缺乏与建筑设计的整合。
2)建筑师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于“概念设计”与实验性建设较多,立足于大规模实践应用研究的有限,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运用及实践活动较少,覆盖整个建筑各方面的成熟技术未成体系。
3)现有关于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的资料及技术手册较少,对建筑整个绿色技术体系介绍的就更少;由于技术发展太快,缺乏对时代技术进步的反映;技术性太强,理论性太强,缺乏应用评价,不便于实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