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住宅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到1985年中国只建设了51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处理能力为154万m3/d,20世纪90年代国债资金投入的 我国污水处理率从1991年的14.86 %上升到94.54 %,污水处理率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监督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在计划和行业监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高污水处理率的背景下,黑臭水体等水环境问题没有根本改善。 污水处理厂的入水量逐年上升,但入水浓度逐年下降,污染物收集效率不高的问题显着。 从行业监督管理的观点来看,污水处理率将来可增加的空间非常有限,不利于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性能提高目标。 因此,进一步规范城市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寻求新的监管指标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国际上评价污水收集、处理水平的指标比较成熟,迄今为止联合国统计司认为“污水收集系统受益人口比重( population connected towastewater collecting system )”和“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比重”
近年来,中国污水处理行业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审查管理方法,业绩评价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程度不断发展,日益完善,但目前没有采用上述两个指标, 联合国统计司的网站显示中国最近的统计两个指标的数据是2004年因此本文探讨了两个指标在中国进行统计实施的可能性,对指标的应用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监督管理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1国际常用指标的内涵与优势分析
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重主要是接入污水收集系统的人口比重,即排水接入城市市政排水管网或管道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主要目的是评价污水是否有效收集,对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展望和
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比重主要是指进入污水处理厂的人口比重,即城市排水家排出的污水进入城市污水,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管网输送到后续处理环节的评价指标,产生的污水收集后被有效处理
我国采用的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式与国际常用指标不同,其中污水收集率是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水收集总量的比率,污水处理率是污水处理总量和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两者都以水量的收集、处理状况作为评价要素 国际上常用的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重和污水处理厂的受益人口比重从设施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的角度表现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效率,以人口为评价要素。
总体来看,国际上常用的两个指标根据人口比重的评价方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意义和计算方式简单易懂,易于理解,普及和使用基本上不需要复杂的训练过程。 二是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比较容易掌握,且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不是用“水量比”直接评价,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管网泄露、雨水、地下水等“非污水”进入收集处理系统对指标计算结果的影响。
2我国与发达国家污水处理水平的对比
2.1我国污水处理场所的水和平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网站2011年公布的各国污水收集系统受益人口比重和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比重的数据,共计覆盖近100个国家( 97个国家),中国的最新统计数据是2004年。 2004年,中国污水收集系统受益人口的比例为45.67%,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的比例为32.55%,两个指标都在20.01%~40.00%的数据区间内,属于从低到高的第二层次范围。
我国污水处理水平处于地位( 2004年)
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2004年的污水处理水平相比,图1、20个国家或地区中15个国家或地区的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例超过80%,13个国家或地区的污水处理厂的受益人口比例超过80%,其中摩纳哥
2.2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水平
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990年以来污水收集系统受益人口比重和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比重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两个指标所处的水平来看,到各国数据取得年,2013年德国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重和污水处理厂的受益人口比重分别为96.16%和99.99%,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重自1995年以来超过90% 2015年,日本两项指标为77.8%; 2012年,美国的两个指标分别为75.4%和75.5%,到2013年达到96%。
从两个指标的增长幅度来看,日本的增长幅度很大,从1990年到2015年的两个指标都增加了33.8个百分点。 美国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从1992年到2012年的两个指标都增加了5.5个百分点。
从两个指标的一致性来看,在1998年以后的统计数据中,德国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例小于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例,与德国不同,日本和美国两个指标的数据基本一致。
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从1990年左右开始使用,逐年增加和完善。 虽然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比较完善,但我们发现美国、日本的污水收集系统的受益人口比重和污水处理厂的受益人口比重并不是很高的水平。
2.3中国和发达国家污水处理指标和水平的对比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对污水收集系统设施能力和效率水平的评价相对较少,污水收集率指标有明确的计算方法,但很难正确测量和统计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收集量数据。 污水处理率一直以来作为反映污水处理水平的指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扩大,污水处理率指标的不适应性变得显着。
我国污水处理率水平自2003年以来大幅增加,到2014年超过90%,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参照图3 )。
如果用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的比重指标来应对的话,我国的污水处理水平已经和德国同等,但从人均排水管道长度数据来看,2013年,德国的人均排水管道长度为7.14 m/人,而我国是城市总 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的收集处理情况来看,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入水平污染物浓度远低于德国。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污水处理率高于日本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的比重,但从设施规模来看,2012年日本污水管网总长为45.39万km,年污水处理总量为144.6亿m3,管网长度为2012年中国排水管道的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污水处理率高于美国污水处理厂受益人口的比重,2013年,美国污水管网总长达到128.7万km,排水管路长度约为中国的2.7倍。 可见我国的高污水处理率没有表现出来。污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和运行效率高的水平。
3国际常用指标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3.1部分城区的纳管情况很难掌握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很难正确统计访问污水收集系统的人口数量。
另一方面,中国在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依然有地下管网的借款,许多城市还存在很多空白区域,没有掌握空白区域的面积、排水量、排水人口等数据,即使在管网设施比较健全的地区也有排水家的纳管状况和排水
另一方面,现在实现“工厂网一体”运营管理模式的城市很少,居住区内部的管网、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维持主体不一致,也是污水连接状况不明确的重要原因。
3.2因管网缺陷而导致的无效交接
管网中污水的输送过程也是污水是否能有效交接的重要环节,因为排水家排出的污水接入管网,最终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真正交接,所以管网的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质量不高,运行维护管理不足,年老失修等原因导致管网破裂泄漏,污水在运输中泄漏,管网错误混合,污水通过雨水管线直达
3.3服务范围和人口的对应性很差
人口流动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实际服务人口数据的统计不准确。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中小城市的人口选择了大城市的工作生活,但户籍统计依然保留在原城市,2017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登记的广州临时居住人口总数达到540万人,其常住人口为644万人,东莞的 因此,流动人口的统计也是影响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服务人口正确性的重要因素。
3.4非居民家庭排水的统计方式
根据饮食、工业、商业等非居民家庭排水产生的污水计算成人人口当量也是指标计算的难点。 这种排水家的污水排放与居民家庭排水的计入方式不同,不能用户籍人口数进行统计,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