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
(一)、承重。它承受梁架传下来的荷载,并将其传到主子上,在通过柱础传至屋檐。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在室内还可以承托天花枋,构成室内天花。在设有平坐的多层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撑构件,所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结构构件。
(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多次强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
(三)、装饰。纵横交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使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上重要的装饰构件。
(四)、建筑等级的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
此外,对我们来说,斗拱的形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
二、斗拱的组成与分类
(一)、斗拱的组成
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
1、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2、翘。与建筑物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
3、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其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
4、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
(二)、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
A、柱头斗拱。直接座于柱头上。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
B、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做“补间铺作”,清代称“平身科”。
C、转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科”。
D、溜金斗拱。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
E、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
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
(2)、内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
2、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1)、按拱所处的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介绍。
A、正心拱。凡是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都叫“正心拱”。
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0.3-0.25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垫板的厚度。
B、单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内的单材拱又叫“里拽拱”。
(2)、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这是清代的规定。瓜拱和万拱常相叠并用,瓜拱在下,万拱在上,瓜拱托着万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宋代称泥道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万拱叫做“正心万拱”。位于单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万拱,分别叫做“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外拽万拱”和“里拽瓜拱”、“里拽万拱”。
厢拱总是安放在最上层翘或昂两端,外拽厢拱承托挑檐枋,里拽厢拱承托天花枋。在正心拱位置不会出现厢拱,所以厢拱没有正心和单材之别。
瓜拱、万拱、厢拱是清代的名称。在宋代瓜拱称“瓜子拱”,万拱称“慢拱”,厢拱称“令拱”。
(3)、拱的各部分名称。
在拱的中间部位有与翘、昂或要头相交的卯口。拱的两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与卯口之间,拱向下弯曲的位置叫做“拱眼”。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弯拱”。弯拱的曲度在清代《营造法式》里有“瓜四”、“万三”、“厢五”的规定,使拱弯分成几小段直线,以便制作。
3、翘、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
(1)、翘与昂的分类
A、翘。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翘”,宋代称“华拱”。宋代把出跳叫做“抄”,每出一跳叫做“一抄”。例如“双抄”即出华拱两跳。
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构件,只是形式与翘不同,昂头部伸出特别长。
1)、下昂。下昂是向下倾斜的构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长度和华拱相同时,减低斗拱抬升高度。这样可使屋檐伸出较深远时,斗拱不至于抬升过高。
2)、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构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长度与华拱相同时,增加斗拱高度。
(2)、斗拱出跳
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铺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铺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清叫“十一踩”。
宋代斗拱出跳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长数项)。
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数是指一攒斗拱中横拱的道数。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设有横拱,所以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即为每攒的踩数。唐宋时期,里外拽斗拱上常有不设横拱的做法。这种做法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设横拱的做法做“计心造”。
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
无论一攒斗拱出几跳,在最里、最外两跳上只有一层厢拱(令拱)。外拽厢拱上托着挑檐枋,挑檐枋上座着挑檐桁;里拽厢拱上托着天花枋。其余各踩都只有两层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枋”,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枋”(宋称“罗汉枋”)。无论踩数多少,正心万拱以上就用层层的枋子叠上,一直到正心桁下。
(3)、翘昂的构造做法
以清式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拱为例。翘与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
昂向外伸出一端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翘,或者做成“菊花头”、“霸王拳”一类的雕饰。在最上层翘昂的上面,还有两层与翘昂平行的构件。下面的叫“耍头”,上面的叫“撑头”。耍头里外两端均外露,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六分头”。撑头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麻叶头”。
4、斗和升的分类及各分部名称
(1)、斗和升的分类。
A、大斗。汉代称“栌“,宋代叫”栌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座在柱头或额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
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
C、槽升子。宋代叫“齐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正心拱或正心枋
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
(2)、斗与升各分部名称。
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为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单位。
B、斗耳。斗口两侧突起的部分。
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
D、斗底。斗腰下面的倾斜部分。宋代称“斗欹”。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4:2:4。
三、斗拱的模数制
(一)、宋代斗拱的模数制
宋代《营造法式》中把建筑物的长、宽、高各种构件,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都用“份数”订出标准,称为“材份(宋写作‘分’)制”。这是中国古代的模数制。这种模数制的基本单位为‘分’。规定1材=15分。另以“契”和“足材”作为辅助单位。一契=2/5材=6分;一足材=1材+1契=21分。矩形构件均为高15分度,宽10分度,即高:宽=3:2。上下拱之间的距离为契,高6分度,宽4分度。单材拱断面也是高15分度,宽10分度;足材拱高21分度,宽仍为10分度。《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级将“材”分为八等
(二)、清代斗拱的模数制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叫做“斗口”。清代单材高度比为14:10,足材20:10。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斗拱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减小。随着历史的发展,斗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四、平身科斗拱构造
平身科斗拱位于两柱之间,座在额枋或平板枋上。它的结构作用远逊于柱头科斗拱。
1、大斗。大斗是各类斗拱最下面一层构件。大斗的上面,沿进深和面阔两个方向的中部,刻有十字形开口。其中,正面开口宽度为1斗口,即模数制中的“斗口”。里面安设头翘(或头昂)。因为大斗顺面阔方向的两侧需安设拱垫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垫板槽。
2、正心瓜拱与头翘。这是第二层构件。顺面阔方向为正心瓜拱,沿进深方向为头翘。清式斗拱同一层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构件均为十字相交,并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构造既是用头翘压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装。
3、正心万拱、单材瓜拱与昂。这是第三层构件。顺面阔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设正心万拱;而在头翘的十八斗上安设单材瓜拱。正心万拱两端仍做出槽升子。单材瓜拱两端设三才生。
4、正心枋、单材万拱、外拽厢拱与耍头。这是第四层构件。正心枋安置与正心万拱之上。单材万拱安置在单材瓜拱之上,其两端也设三才生。在昂头的十八斗上,顺面阔方向安设外拽厢拱,两端各设三才生;沿进深方向安设耍头,其外端刻做蚂蚱头,后尾为六分头。
5、叠置正心枋、拽枋、挑檐枋、里拽厢拱、撑头木、钭斗板与盖斗板。这是第五层构件。在第四层构件正心枋的上面在叠置一层正心枋。单材万拱的上面安设里、外拽枋。在外拽厢拱上面安设挑檐枋。在耍头后尾的六分头上安设里拽厢拱,其两端为三才生。在耍头上沿进深方向设撑头木,其外端抵住挑檐枋而不外露;后尾外露做成麻叶头。在挑檐枋和各拽枋上设钭斗板和盖斗板,以放鸟雀由斗拱上进入室内,并可起到防寒保温作用。
2、续叠正心枋、井口枋与桁碗。这是第六层构件。在第五层构件叠置正心枋上在续叠正心枋,直至正心桁下,其高度由举架要求而定。在里拽厢拱上设井口枋,井口枋是为架构室内天花而设的构件。
以上为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构造。当斗拱的踩数增加时,外檐蚂蚱头数量不变,只增加翘或昂的数量;
五、溜金斗拱
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由平身科带下昂斗拱转化而来。它的特点是,沿进深的昂、翘、耍头、撑头等构件,自正心枋以内,按檐步举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头和撑头两个构件,或者其中之一,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溜金斗拱可分为落金溜金与挑金溜金两种做法。
挑金溜金与落金溜金之不同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杆件没有花台科斗拱的支撑,纯属悬挑构件。这种做法用于荷载小的(如亭子)建筑上。
六、品子斗拱
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内金柱上,承天花枋。这种斗拱正心枋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子。当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枋上皮与挑檐枋上皮平。
七、牌楼斗拱
牌楼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构件的两侧完全对称。
八、攀间斗拱
攀间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相当于明清时代的金枋与脊枋。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枋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拱”。
九、隔架斗拱
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
十、藻井斗拱
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它没有结构作用,而只起装饰作用。
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半面做法”,后尾做燕尾榫交于藻井板上。
相信经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什么是斗拱,一次让你了解透彻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欢迎登陆鲁班乐标,查询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