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享堂桥

发布时间:2017-01-13
素称“青海东大门”的民和县川口镇享堂村东,有一条河水自享堂峡奔涌而出,河名日“大通河”,大通河上自古以来架有多座桥梁,凡其河之桥统称为“享堂桥”。清末民初诗人李焕章专门有题为《享堂桥》一诗:“此地山堆秀,谁知水更奇。试从桥槛望,一片碧琉璃。”
享堂桥之称,源于享堂之名。据我省著名史学家李文实先生考证。“享堂”藏语“阳塘”之叶音。“阳塘”在藏语中意为峡口滩地(享堂地处峡口)。唐初平李轨时,唐军至此,把此地名为降唐,“降唐”取其“阳塘”之叶音,至明代后期,会宁伯李英葬于阿拉古山麓之阳(享堂背依阿拉古山),春秋致祭,理应有祀亭享堂,享堂之名,当始于此,此本原地名的叶音。同时取音义双关。有了享堂之名,便有了享堂峡之称,自然大通河之桥就称其为享堂桥。
享堂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亦于享堂有关,享堂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前傍湟水河,后依阿拉古山,左扼老鸦峡之咽喉,右据大通河之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交通要道。故享堂桥因此而建,因此而史长。
有史料可查,清乾隆时已有桥梁架在大通河上,清康熙《碾伯所志》记载:“享堂桥在所治(乐都)东一百五里”,建于何年,毁于何代不详。据《川口镇志》记载,从清末至解放前,大通河上曾建桥三座,一座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碾伯知事吴宝琛在享堂峡口原桥址上修建的木握桥,桥之两端各建有牌坊,悬“河湟锁匙”,“浩门通衙”匾额。其桥仅供人畜通行;第二座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地方政府将木握桥改建成木平桥,翌年二月竣工,可通车辆;第三座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地方军阀马步芳任四十集团军总司令后,在木平桥紧靠下游建铁桥一座,用时两年完工,此桥于1949年马步芳部杨修戎兵败溃退时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追击,连同原有木桥一起炸毁。
新中国建立后,自50年代至今,在大通河上先后建桥六座:
1950年,人民政府在原铁桥下游处建吊桥一座,可通行车辆。
1959年,兰青铁路竣工通车,吊桥下游数百来处修建铁路大桥一座。
60年代,窑街矿区铁路直线大桥,在兰青铁路大桥上游处建成通车。
70年代初,在紧靠吊桥下游修建公路大桥一座,吊桥随之废弃。
80年代中期,109国道改建,在窑街矿区铁路与兰青铁路两桥之间修建兰青公路大桥一座。
新世纪初,兰青铁路大规模改建,在原兰青铁路大桥下游又建成双轨铁路大桥一座。
这座座大桥依次排开,犹如条条彩虹,将青海高原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便利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亦成为青海东大门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我国著名山水画家黎雄才先生曾途经此地时,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激动不已,立刻展纸挥毫,激情满怀作《享堂峡》一画。版画家里果先生评论其画道:“近视,在被常年雨冲风蚀的不长草的黄土峡谷间,河水奔腾穿流而过。远眺,铁路、公路大桥横架天际,车辆飞驰。画面气势磅礴,雄沉壮美,令人振奋。”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享堂桥紧随岁月的脚步而“与时俱进”着,它不但以桥史之长,桥梁之多而著称,且与异地桥相比更有着独特的亮点,观之,建桥结构不同:木桥、铁桥、钢丝绳吊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桥型设计不同:木握桥、木平桥、吊桥、立柱桥、单曲拱桥、多曲拱桥等;桥梁用途不同:人行桥、公路桥、铁路桥、双轨铁路桥等。
享堂桥
更多关于“享堂桥”等全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桥梁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