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文化形成的时候也同样借鉴了很多西方文化。泉州开元寺柱子出榫不少是外族人脸像,去洛阳看古墓,拱是阿拉伯拱,说明我们中国在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下面鲁班乐标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是如何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的。
赵冠谦:引进洋设计要高度理性设计可以说有国界,也可以说无国界。设计的理念、潮流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是有国界的。
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要相互沟通,一味的排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一味的崇外就是盲目的崇洋思想。现在我国大量引进外国的设计,有人认为不应该,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其实设计行业在国外发展很快,引进优秀设计师还是需要的,但在引进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打洋招牌的现象。有的开发商很聪明,通过真正引入洋设计来提升项目的品质。但大量的开发商是为了打洋牌子。我觉得大的公建项目可以引进洋设计,体量非常大的、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引进国外设计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有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居住建筑还是国内设计师做比较好。因为居住建筑涉及到人的生活习惯,国内设计师比较熟悉。国外的设计机构进来之后尽管也要做调查,但他的调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了解我们的生活需要。
张桦:到底是谁在要国民待遇媒介要从健康的方面引导设计界,不要过多地评价中外建筑师的差距,故意把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开,不要把海归派和国内的建筑师分开,不要把小的设计单位和大的设计单位分开,也不要把国营的和私营的分开,因为把某一部分放在某一个筐里去评,容易看问题不全面。不是在一个层面的一定要放在一起,一定要把它对立起来,我认为,以适者生存的态度看待建筑师就会怀有平常心,不会盲目崇拜,也可以正视外国建筑师犯的错误,对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我们对外对内应该是同样的标准,对海归、私营、国有应该放在同一个市场里评判,而不是扩大他们之间的差别。事物是发展中变化着的,小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有一天也会变成大的公司,国内的设计师也会通过一段实践,融入全球的建筑设计大潮里,这仅是时间问题。不应该过分强调某一类人群的优势,或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好像加入WTO是境外建筑师要国民待遇,实际上相反,是国内建筑师要国民待遇。
城市营造:如何营造?
蔡镇钰:城市特色不可再生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住宅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3亿平方米。在量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就有条件来评价和思考整个城市的发展与问题了。目前各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古建、古城在建设中被破坏。如何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在桂林有人问我什么是桂林的国际化,我说,“桂林化”就是国际化。世界只有一个桂林,凸现桂林特点就具备了国际化特色。但最近听说桂林也搞了西方古典式的桥梁。我认为,像桂林这样的城市一定要非常坚定地表现地方特色,才会赢得世界的关注。
在生态、文化营造两方面要体现城市的品位,要重视城市的尺度,比如一些中等城市搞很大的中心广场,得不偿失。另外总把眼睛看着别的城市,不能静下心来体会自己城市的特色,邯郸学步式地效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日渐体现。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不少单体在立面上都动了一番脑筋,横三段、竖三段的做了一些处理,但放在一起感觉很糟糕,原因是节点太多。不能到处搞标志性建筑,把视觉感受都搞乱了。首先要考虑城市的建筑群体美的问题,建筑不光是艺术,它是有功能的。我认为还要加强规划的严肃性。
张桦:我反对城市营造概念我不太清楚“城市营造”这个概念,这似乎是把城市当作一个企业,城市建设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行为。我觉得提出“城市营造”已经把城市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里了,有些城市提出经营城市,跟营造是不是一个概念?针对房地产,中国城市重要的建筑是办公楼和住宅,但如果局限于这样的范围,这个城市的功能从内容上还有很大差距,从某种角度说还不能说是城市,城市建设不光是经济过程和行为。我们目前房地产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充分验证,房地产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起码是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所以不能光看房地产业在GDP所占的比例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还要看到房地产的发展占用了极大的社会资源,包括前几十年的资源和后几十年的资源。
另外城市开发还涉及到城市生态、居住生态、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交通的运行模式、历史建筑保护等,这些东西的价值如何判断?全都夷为平地,盖起新的现代建筑,就会失去原有的城市特色。这是一种迷失。由于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大面积开发,大片居民的迁移和居住生态的变化对城市交通、历史文化造成影响,很多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反对“城市营造”这个概念。
建筑师:自强还是自弃?
蔡镇钰:中外建筑师应“同级评判”
文人相轻的现象在设计界存在,但并不是影响我们创作的主流。我们引进的太多,外国建筑师的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人让我比较中外建筑师水平。我说,中国建筑师有好中差,外国建筑师也是如此甚至还有假的。我们的比较很难做到同级水平的判断。当然我们也要向国外优秀的建筑师学习,但我们不应把市场搞得太滥。像中央电视台新址和跟“鸟巢”方案我认为很成问题。首先这种方案根本没有同北京城市肌理相融,这不是正常设计。这个要是叫设计,中小城市照此效仿后果不堪设想。每平方米800多公斤的用钢量,问题在于以形式为主,我看不到这种空间结构给体育场的受力状态和经济带来什么成功。要抵制这种做法。
赵冠谦:设计师要学会善待批评设计师相轻的现象并不主流。在普遍意义上设计师还是希望反映自己的个性。我们现在还是缺少流派,国内目前还没有设计流派的形成,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思想。在这方面探索还不够,这和经济形态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习惯是首先要做社会需要的,然后再去考虑怎么提升。
互相交流探讨是一件好事,但出发点必须是好的,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对事不对人,从提升作品水平的角度来发表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现在好多设计师不习惯交流,一说批评,就认为你要贬低我,还不能够很好地吸收别人的建议。不能善待比较尖锐的意见。
目前的设计界之间的交流还是非常少,在学术讨论上做的也不够。一个原因是现在各个单位设计业务量非常大,现在中国创造的设计市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大家可能没有时间来考虑其他的事情。
更多关于“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等建筑方面的知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