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是首要步骤,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并且贯穿整个建筑工程的周期。由于大部分施工现场条件复杂,测量成果要求精确高,纠偏难,使得高精度的桩基础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桩基础的工程测量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关注度的提高,间接提高了我们对桩基础测量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测绘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GPS、GIS、RS等先进技术,使工程测量的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熟悉和掌握各类桩基础的测量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在实际施工中的水平,为桩基础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工程测量的意义
工程测量是指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它是一门为工程建设直接服务的学科。工程测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工程建设的时间划分,另一类则是按服务的类型划分。
二、桩基础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1.为现场实施建设提供标志任何工程在现场实施建设的第一步,都是要进行实地测量,依据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按照施工的具体要求,将建筑物的基础桩位准确无误的设立在拟建区。只有这一步实施到位,才能展开后续的建设工程。2.桩基础后续工程的监测放好的桩位,为现场施工提供参考,并且作为后续施工的监测指标。所以第一步的测量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3.建设完成后的验收指标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还要对桩基础进行严格的测量,检查是否出现与设计桩位的偏差,这一步的测量合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和后续施工。
三、桩基础中测量技术的要求
在实际的建设施工当中,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并不是按照建筑的尺寸精度以及建筑的误差来要求的,而是以实际的长度与设计的长度的比值来衡量的,通俗的说,就是桩基础的桩位的轴线与其主轴线的偏差或者桩基础的轮廓主轴线与周围建筑物位置的相对误差来衡量的。
四、桩基础工程测量的措施
1.建筑物定位的测量建筑物定位的测量是指按照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所要求的定位条件,然后将角桩测量放样到地面上,以此作为桩基础桩位轴线的标准。也就是要保证桩基础的位置不出现偏差,尽量保持其主轴线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提前编写好桩位坐标及放线图这一目的,是为桩位放样提供便利,在充分了解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桩位坐标的提取与放线图。(1)定位轴线的确定对桩基础的主要结构位置和标记尺寸的基准线进行测设,它是所有地基施工的基础环节。一般建筑,外形和结构都比较规则,一般是按照墙体外轮廓的几何中心线作为建筑定位的基准线,即定位轴线,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和用途,结构外形不规则的建筑,一般先建立一个与建筑物基本吻合的原型或者十字轴线为主轴线,然后依据这些主轴线,再进行承台桩轴线的测定。一般按照矩形控制网的西南角的控制点作为坐标系的零点,后续的测算以此为起点。下一步则是依据设计图计算主轴线、桩位线以及矩形网的测量数据,需要将主要数据在放线图上准确的标注出来,如图1。
(2)建筑物的定位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单位所给的条件不同,灵活选择定位方式,一般有以原建筑、、道路中心来定位,以城市建设规划红线来定位等。(3)测量建筑物定位矩形网对建筑物的矩形网的定位,要在桩基础轴线定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所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据主轴线的主轴线法,这一方法优点是定位精度高,但是由于测设方法要求严格,不适合一般建筑的测设;另一种是定位桩法,就是首先测出两个定位点,依据这两个定位点,再测设出另外两个定位点,这一方法工作量小,要求低,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的测设。
五、桩位轴线及承台桩的测设
桩位轴线的质量控制桩基础轴线的测设,一般都是在建筑物的矩形定位网建立完成之后进行的,以定位矩形网为依托,用经纬仪来对桩位的轴线引线进行测设。对于复杂的建筑物的中心点的测设,一般使用极坐标法进行测设。测设好的桩位轴线要打入引桩,且引桩的的顶部中心打入铁钉,铁钉的中心就是定位点。对于定位点的保护,要适当的用石灰或者油漆进行标记。当所有的桩位轴线的测设好后,还要及时的对每个桩进行检测验收,对于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则需校正,采用“中点校正尺”,确保与设计桩位中心的允许偏差不大于20mm。
六、桩基础测量的发展及展望
1.测量机器人的使用测量机器人集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结果准确,环境适应性强的优势,如果能解决价格高昂,维护成本高的缺点,值得大规模的推广。2.GPS、北斗卫星定位的使用随着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遥感卫星,可以大大降低桩位测量的误差,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的测量中,而利用遥感卫星的定位,则能完全避开这一缺陷,特别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3.桩基础测量的延伸桩基础的理论与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工程建设,在水文地质、管线测设等诸多需要测量的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桥梁、跨海大桥、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等,都离不开桩基础。桩基测量的目的在于保证设施的安全性,避免事故的发生。虽然目前普遍使用的测量方法精确度能够保证,但是各个方法仍存在不足,导致使用时受限,我们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和提高各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