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建筑在我国得以大力推广。本文具体介绍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福建省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供广大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建筑所造成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是触目惊心。如何切实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资源消耗,平衡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技术灵魂,“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创建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多关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全过程对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建筑品质,改善生活、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同时,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绿色建筑产业,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和普及化。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我国于2006年3月正式推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在随后迅速完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细则,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认定和技术指导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建筑的概念得以标准化和具体化,为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推广打下前期基础。目前,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修订完成并颁布,评价方式由原来简单的措施条款符合性检查改为打分制,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被区分权重,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科学、全面、合理。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的。针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我国分别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并且,针对民用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细化形成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宾馆建筑评价标准》,由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绿色建筑的认证有一套相对固定、严格的程序,包括材料准备、材料形式审查、专家审查、备案、公示公告、证书发放。经过绿色建筑认证后,可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提高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的积极性,我国按工程进展阶段的不同,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阶段标识”和“运行阶段标识”。“设计阶段标识”在项目完成施工图审查后即可申请,仅考评项目设计的绿色化程度。
“运行阶段标识”则是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方可申请,考评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落实情况,以及实际运行的绿色化程度。目前绿色建筑标识均由国家住建部备案、颁发和管理。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是我国实施建筑绿色化的重点,因此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成为当前绿色建筑评价的主流标准。该标准基于“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在内容上划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共7个版块,其中进行“设计阶段标识”的项目不需要参评“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
每个版块的条款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两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如果参评建筑未能满足控制项中的任何一项,则判定为达不到绿色建筑要求。“评分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项,每个“评分项”基本对应一项绿色建筑技术/产品,并根据该技术/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时,在确认满足所有“控制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采用的技术/产品的得分情况,区分该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根据绿色化程度的不同,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为方便推广,住建部从2009年起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审权限下放至各省、直辖市的住建部门。我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由省住建厅委托的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统一组织评审。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由国家住建部委托的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评审。
2福建省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简介
一项建筑技术的绿色化程度和经济性,与建筑所处地区的气候、资源、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域条件存在差异,为此,充分调研和分析建筑所在地域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遵循“被动式技术措施优先、主动式技术措施优化”策略,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福建省地处沿海,建筑气候上骑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两区,山多平地少,夏季闷热,过渡季节长,常年较为湿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等,是具有我省特点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应予以大力推广。
2.1自然通风
我省多数地区夏季和全年平均风速均在1.5m/s以上,具备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而且,开窗通风在我省有着良好的群众生活根基,人们无论是过渡季节还是冬、夏两季普遍有开窗加强室内通风的习惯。自然通风有着两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二是在两个连晴高温期间的阴雨降温过程或降雨后连晴高温开始升温过程的夜间,室外气候凉爽宜人,通风能带走室内余热或积蓄冷量,减少空调使用,降低建筑能耗。自然通风属于被动式、低成本技术,不耗能,且对建筑品质提升效果明显,但应在建筑的前期规划和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通常结合计算机辅助模拟对建筑方案的通风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整建筑形体、朝向、室内布局和增加通风辅助设施(导风板、通风器)等方式进行优化。我省较为显著的季风特征,是进行自然通风设计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物等条件不同,会对局部微气候产生影响,形成地形风,如山谷风、巷道风等。当季风不明显(季风转换期)时,地形风是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建筑布置及朝向是自然通风首要考虑的因素。按建筑群排列方式,错位排列、斜向排列及自由式排列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
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采用平行排列的形式,为改善后排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可在前排建筑做垂直通风口,或利用底层个别位置做“过街楼”,也可将底层全部架空做水平通风口,如图2所示。此外在立体布置方面,可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的方式,为自然通风创造条件。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应重点关注建筑通风开口面积和位置,以及合理利用外挑檐、挡风板等构造,形成良好的风压差,提供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如图3所示。在室内平面布局方面,应统筹各房间及其开口位置,设计良好的通风路径形成穿堂风。此外,采用灵活的室内分隔措施,如通风隔断、带可开启扇的通风门(老虎窗设计)等,可显著加强室内通风效果,如图4所示。
2.2遮阳
窗户是建筑围护构造中热工性能最为薄弱的环节。通过设置建筑遮阳,可有效降低夏季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减少空调能耗和提高室内舒适性的同时,也可起到良好的防雨作用,避免梅雨季节因外窗无挡雨构造不能开启通风,而造成的空调时间变长,能耗增加。建筑各个朝向的遮阳形式选择与朝向所受日晒时间长短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省夏季太阳辐射在东、西向最大,因此在建筑东、西向外窗设置外遮阳十分必要。
并且,因东西向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宜采用综合遮阳。南面由于太阳入射角变化较小但日照时间长,所以宜采用水平遮阳。北面由于直接日射较少,不作为建筑遮阳的重点,可采用水平遮阳。我省建筑各朝向遮阳需求系数及适宜的外遮阳形式如图5所示。另外,天窗受夏季太阳直射得热大,也应采用遮阳措施。建筑遮阳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利用建筑形体(形体凹凸、阳台、挑檐等)形成的自遮阳,外窗固定外遮阳构造,外窗活动遮阳设施,中空内置百叶玻璃窗,以及外窗玻璃自身遮阳等。从阻断热辐射的效果上看,设置外遮阳最为有效。
外窗进行遮阳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建筑构造遮阳,其次考虑采用安装构件的遮阳,当两者都不能达到要求时再考虑提高窗自身的遮阳能力,原因在于单纯依靠窗自身的遮阳能力不能适应开窗通风时的遮阳和防雨需要。在建筑方案设计时统筹考虑外遮阳构造,可达到建筑美观与节能的双重效果。常见外遮阳形式的工程实例如图6所示。
2.3立体绿化
建筑立体绿化是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措施。我省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成活率高,后期维护难度低,因此推广立体绿化有着天然优势。立体绿化分为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是指在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屋面绿化具有隔热节能、提供休憩活动场所、提高顶层热舒适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显著优点。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立体空间的绿化方式。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与种植地的生境条件息息相关。
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以喜阳的攀援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援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应选择耐荫种类。垂直绿化设计应保证室内对采光、通风的正常需求,并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室内功能要求。同时,应考虑后期养护需要,采取合理的节能节水浇灌措施。建筑采用立体绿化,屋面和墙体的设计条件会有所变化,应重点对结构荷载、防水、防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复核,避免覆土重量、植物根茎穿刺等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同时,应合理选用植物类型,形成易于养护、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避免后期植物死亡造成负面影响。常见立体绿化实例如图7所示。
2.4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
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人体舒适度,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采暖和空调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基本方法。北方全年气温较低,气候干燥,为此北方建筑的围护结构重点在于阻断室内热量散失,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常用做法是在外墙部位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设计复合墙体及屋面。而相比之下,福建省地处南方沿海,夏季闷热,冬天湿冷,过渡季节长,由此决定福建省建筑围护结构应考虑阻断室内外的冷热量传递,适度提升整体隔热性能的同时,又能在需要时(夏季、过渡季节的夜晚等)进行有效散热。
因此,在我省范围内进行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需要进行统筹考虑,不能一味提高其热工性能要求,否则将造成建材过度使用,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相应的自保温产品也已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建筑节能发展的需要。典型的自保温墙体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淤泥烧结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等。这些自保温砌块(砖)不但可以满足我省墙体隔热保温要求,而且多数可以就地取材,甚至于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常见自保温砌块(砖)的类型和保温隔热基本原理如图8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