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标建筑——宝通寺
说起武汉的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禹稷行宫、晴川阁、宝通寺、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武汉标志性建筑。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以下是鲁班乐标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武汉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武汉地标建筑——宝通寺
宝通寺简介:
宝通寺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汉市唯一的皇家寺院,并且被列为国务院“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
武汉地标建筑——宝通寺
宝通寺建筑风格: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殿左侧有一口大铁钟,清咸丰年间铸造,由城内铁佛寺迁来。殿内主尊为弥勒佛,金光夺目;佛寺的守护神韦驮亦供奉在此殿内,背向弥勒而立,造像威严。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弥勒殿后拾级而上,即可达大雄宝殿。殿内一口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还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铁身铜缘,形体庞大,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居中,身后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楹联一副: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出后门登山原有铁佛殿,殿内有铁佛二座,均为唐代遗物,系从城内铁佛寺迁来。此殿原为方丈说法处,殿下石砌暗道曾发现方丈说法用的锡杖。殿中银质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宽,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此殿1949年前已毁于大火。再上即法界宫,为宝通寺前住持持松于1923年由日本留学归来,为恢复中国密宗,依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荼罗修建。原建已遭破坏,如今维修复原。该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原供有毗卢佛像,现无存。洞上建有华严亭,为游人休憩之所。最上为灵济宝塔,又称宝通塔或洪山宝塔。90年代初,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湖北省佛教僧才奇缺,许多大小寺庙长期空闲无僧人或无住持,这与湖北在佛教教育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近代以来,湖北有华严大学、法界学院、中江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其中武昌佛学院贡献最大、影响最大、创立了新型现代的办学体系。
1994年由湖北省和武汉市佛教协会具体筹备,终于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昌明在复校典礼上的讲话,处处声明该院的办学宗旨是对太虚的继承:“武昌佛学院创始人太虚佛学思想的正信精华:学佛必须先学做人,成佛必须先成人。我们办学宗旨就是培育僧才,振兴佛教。”
武汉地标建筑——宝通寺
宝通寺建筑布局:
传统的群体布局形制
这种设计原是根据各个建筑物的功能联系又结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在处理各个建筑物的主及陪衬关系和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上创造一个完整严密的群体形象。
宝通寺建筑恰恰如此,进得山门到弥勒殿,顺阶而上到大雄宝殿,顺阶而下到玉佛殿、如来殿,呈起伏纵轴,依次向里发展,在纵轴线上,各各分布相对的建筑群,如山门两边的开阔地带,左边为树林,右边为空地,两者虚实相生,圣僧桥从放生池中间跨过,步移桥下,法物流通处赫然在眼前,门前的一对明代石狮相映成趣,拾阶而上为大雄宝殿,走过左边廊道,便是迦蓝殿,与之对称的是僧舍,玉佛殿款款卧在大雄宝殿的后面,端庄宁静。
这些小巧的建筑群有的独立在外,有的环抱主殿,它们之间隔而不断,通过精致的护廊巧妙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前后连带或加隔墙分成几个部分或周围墙环绕成为一个全体,形成一个院落塔群。布局井然有序。
宝通寺在设计布局上重视的是群体组合的有机构成和端方正直。它着意于表现整个群体空间的秩序,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顺序组成,营构出了无穷的自然圆融之美。
对景的布局
对景是指安排在游人正前方的一些景物。借以消除视觉中的寂寞感,这种手法即可以是主要景物的安排,也可以是散置在园内的点缀烘托和陪衬。
宝通寺内的对景安排虽是人为,却带自然。山门处的空地,按寺院建筑的营造法则,应为钟楼、鼓楼,但却规划了生机盎然的树林和宽阔的空地,一高一低,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往返。大雄宝殿前后的两处法物流通处,即严谨又实用,人行期间,会有短暂的错然:是庙还是庙会?但那对石狮又马上将人的思绪拉回寺院的现实中,它既左右对称,又层次分明。
穿过接引殿,迦蓝殿和僧舍分两厢排列,迦蓝殿为单体单层建筑,僧舍为三层群体建筑,迦蓝殿雕栏刻柱,色彩绚丽,而僧舍红瓦黄墙,简洁朴素,这两者一大一小、一简一繁、一高一低,不仅在视觉上弥补了空间、体积的不对称,而且更加烘托出大雄宝殿的雄伟肃穆。
更加巧妙地是洪山宝塔,它高高屹立在洪山上,是当时武昌区的最高点,在城市建筑还没有高速发展的时代,站在宝塔上可以遥见蛇山之上的黄鹤楼。塔对楼,正是一个绝佳的对景,正所谓“相看两不厌”。虽然守塔的僧人告知,这是一个风水布局,但作者以为这正是规划者的高明之处,有了这洪山宝塔,使得宝通寺无论在平面空间还是立面空间上,都符合了点、线、面结合的现代美学范畴,也使得不大的宝通寺显得精致、稳重。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武汉地标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武汉标志建筑”、“武汉古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鲁班乐标。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