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缺少整体规划和《规范》的约束性目前,除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有涉及绿化的规划外,大多数城市只有道路和社区建设规划,没有统一的绿化标准和布局,设计单位无规可依,或有规不依。各条道路,依行政辖区不同,所在地城建部门通过招标由中标单位设计施工,但不注重设计方案与《规范》的符合性审查。以致绿化工程从属于道路修建,失去设计与功能上的独立性。绿化景观千篇一律,模式单一、呆板。设计方案偏离《规范》,不注意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忽视植物个体生长所需的最低营养空间需要。植株配置过于密集,从栽植起即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成活后往往孱弱不堪,难有健康茁壮的表现。1.2舍近求远,忽视地带性植物利用对本地植被和植物特性了解少、挖掘少,或故意舍弃乡土树种和灌木、草本植物的利用。本地植物空间被压缩,城区绿地很多地方已见不到适应性强,生长茂盛的乡土植物。未经试验性引种即大量栽植外来植物,特别是远距离大跨度引进热带特有植物,违背植物引种规律,冲犯引种之大忌。外来植物过多,不仅大幅度提高绿化和维护成本,还隐含季节性冷害或冻害、病虫害危险。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景观破落,事与愿违。1.3路面硬化过度,植物生长不良为改善市内交通拥堵状况,新建城市道路占地面积均大大超过以往。设计者虽然考虑了道路绿地率标准的把握,但乔木基部留存的自然地面太小,一味强调路面和公共绿地的硬化,极少顾及植物根系的伸展余地,也不考虑雨水渗透与根系呼吸的最低需求,加之下水道等配套设施设计不合理,造成近年多个城市遇大雨,排水不畅,即成“威尼斯”;遇大旱,高温热岛,便成“吐鲁番”。城中绿地植物因硬化面积过大,穿透能力受限,根系吸收面积降低。雨天无法像自然植被那样吸收和贮存足够水分,晴天则易亏缺生理用水,抗旱能力明显下降。如果连续多日无雨,有的植物则会因缺水而枯萎。1.4急功近利栽大树,好大喜功图表象为了在短期内实现小区或道路的绿化美化,争取工程顺利验收,政府公共机构充当的业主和施工方均乐意从农村移植生长多年的大树到工地,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被砍头斫足的大树,至少要5~8年才能勉强恢复冠形。3~5年内如同矗立的水泥桩,发挥不了应有的生态效果,称不上绿化,更谈不上美化。除了大大增加绿化成本,在原生地和移栽地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与其如此,不如使用3~5年的绿化大苗替代,栽植后2~3年便可枝繁叶茂,郁闭成林。植物个体也更加健康、更具生机,更长寿命。1.5重视树种和树形,忽视基质与土壤城市绿化最大的误区是,注重植物配置密度和图案美观,却忽视或根本罔顾植株立足和生存的土壤基质。城市绿地面积小,单位植株拥有的地下土壤营养空间远小于自然状态下的植株,对土壤质量的要求远高于自然土壤。而事实上,绿地土壤多是由砖块、石块、瓦砾与粘重土壤混填的建筑垃圾构成。其中砖块、瓦砾约占40%~60%,除对植物有一定支撑作用外,没有任何营养可供。对土壤基质不加改良的胡乱应付,导致绿化带灌木、花草长势孱弱,缺乏正常生机,绿化美化效果大打折扣。
2城市绿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2.1观念扭曲城市绿化,生态效果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美化与亮化。大多数绿化工程注重几何造型,乔灌草配置甚至灯光幻影的视觉效果,却忽视对植物适应性与生长需求的关注,显然是舍本求末。特别是对土壤结构与营养改良问题普遍漠视,将城市绿化视同荒地植树,不管土体结构如何,也不管土层多厚,只要立稳树根即算完工。诚然,由于城市道路、小区水源便利,即使乱石堆里,稍施水雾,有的植物也可生长。但多数植物更喜肥沃土壤,只有结构合理、保水保肥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健康旺盛的植株。尤其是城市绿地,单位面积植株密度相当于自然条件下密度的1~2倍,意味着要求土壤营养的供应效率比自然土壤要提高2倍以上。如果城市绿化带内土壤结构、比例、厚度、营养含量和可释性不合理,绿化带内植物的持续健康生长就难有保障。2.2行业规范性差《规范》条款不细不全且执行不力,造成多种问题。一是,对外来植物和大树移栽缺乏明确规定,使二者的大量使用成为行业内抬升造价的潜规则。靠移栽大树、热带树等“非标产品”,哄抬价格,获取不当利润。而乡土珍贵树种,如楠木、红椎、青冈、杜英、木兰、木莲之类幼树,因价格透明度高,不便哄抬。2.3政绩工程主导近年来,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是行政官员政绩显示度很高的工程。求快、求新、求表面风光吸引眼球,而忽视内在质量和长远效果,且不计成本,是政绩工程的重要特征。这些要求与商业投机者一拍即合,浪费的是大量财政资金,损害的是绿化质量和为此付出税收代价的市民利益。
3改进策略
3.1建立科学的城市绿化标准为了规范城市绿化行为,避免推高成本、降低质量的做法,应该尽早建立城市绿化建设的技术和评价标准,从乡土树种选择、个体大小标准、配置密度、栽种质量,土壤改良程度和质量水准,验收方式等多方面加以规范。3.2重视土壤与基质改良道路和小区绿化带内,建筑施工垃圾很多。绿化前,必须破碎固体垃圾,固定颗粒控制在直径3cm以下,加填50%以上结构良好的客土,另外,加拌腐殖质、有机质,改进土壤水分吸附性、营养缓释性和有效性、补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等基肥。并将上述成份混合均匀,回填至绿化带内,保证绿化带内土壤厚度达到50cm以上。栽植完后,绿化带地表要覆盖一层小片状树皮、木片等,以防土壤板结、利于土壤保湿,又利冬季保温、夏季降温。3.3不栽大树,多栽大苗尽量不移栽大树、多栽3~5年生健康大苗。大树移栽,不仅破坏原生地环境,严重影响依赖树冠和根系生态系统生长的各类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生长,还对大树本身的健康和寿命带来巨大威胁,加之起挖、运输成本、栽植成本很高,可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3.4减少硬化,增加渗水面人行道不宜完全硬化,应增加透水透气的自然地面,以利树木根系穿透。树木基部周围5m直径园周范围内不得硬化,宜保持土壤自然面貌。确需承受践踏的,则可代之以小块状人工吸水垫覆盖。3.5合理预算,降低造价现阶段绿化成本普遍奇高。必须在科学设计基础上,降低预算,还绿化工程本来面目。杜绝政绩工程和腐败工程,让绿化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和福祉工程。
4结语
城市绿化工程,除了设计理念的科学性外,算不上很高深的技艺。但因为利润空间大,受非技术因素干扰影响很深,所谓设计上的误区也多由此引发。今后,在完善和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调整和改进一些明显有碍绿化工程质量和持续效果的重大技术原则,还是很有必要且可以实行的。比如将移栽大树的投资转移到改良土壤上,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弊端浅析相关介绍,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欢迎登陆鲁班乐标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