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布时间:2017-10-10

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带来关于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描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之前,城市生活空间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到了20世 纪60年代初,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他们一方面指责,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师们大加批评。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新城 市史”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掀起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浪潮,从而使美国在城市生活空间研 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近年来,尽管我国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真正提出“城市生活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者甚少。

2、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只是零散地涉猎此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王兴中、柴彦威、顾朝林等几位学者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2.1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五个子环境要素系统,每个子环境要素系统又包括诸多要素。目前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2.1.1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研究自然环境要素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① 自然地理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② 地质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向高空发展的影响;

③ 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阶地等,对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④ 土地资源对城市生活空间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⑤ 水资源对城市生活社区空间类型的影响;

⑥ 气候条件,主要是风速、风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逆温等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

⑦ 自然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2.1.2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研究居住生活环境要素是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

① 居住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② 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环境对城市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社区空间持续发展的影响;

③ 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净化空气的影响;

④ 娱乐设施和卫生保健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⑤ 社区氛围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⑥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协调持续发展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3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研究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质量。目前对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①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②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

③ 城市生活空间单位制社区、邻里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科学协调;

④ 城市生活空间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规划、协调与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2.1.4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研究社会交际环境要素除了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之外,主要包括出行设施、通信、互联网、文化设施、集会场所、文化活动等。目前对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

②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行为的影响;

③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5 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除了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土地、能源、淡水、人口和城市外部环境要素等。目前对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和整合上,这是实现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2.1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学者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观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子空间构成,每个子空间又分为若干个次子空间。王兴中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家庭生活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构成;柴彦威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基本空间组织“单位”入手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由以单位构成的基础活动圈、以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活动圈和以区为主的高级活动圈三部分构成。

2.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目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借用的西方理论主要有:

① 古典区位理论(同心圈理论、中心地理论、扇形理论、多中心理论、折衷理论);

② 现代区位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区位理论、社会区域分析理论);

③ 社会系统理论(交往场地理论、社会大变迁理论、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

④人 ——环境理论(人格理论、态度理论、生态理论、空间选择理论);

⑤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理论、殖民化城市理论、区域城市理论、大都市结构理论)。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薄弱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该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

2.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一直是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初,我国学者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仅散见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观上的表述,如王兴中的《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 为例》;柴彦威的《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宁越敏、查志强的《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陈浮的《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真正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者,王兴中在这一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区域经济性评价转向空间生态评价;从唯条件评价转向人本需求评价。王兴中以此为 基本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上,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以西安市为例,首次探讨了中国的内陆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分异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①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②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模式决定着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③ 社会因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④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整合提高有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王兴中的这项开拓性工作,为我国今后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宁越敏、陈浮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指导下,遵循:

① 针对性原则;② 可比性原则;③ 全面性原则;④ 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定量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多关于“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与趋势”等建筑方面的知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进行查询。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