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时代精神
城市建筑是构建技术和美学技术的结合。构建技术,主要体现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技术,则更多体现的是当代精神文明产物及时代精气神[2]。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是当代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城市建筑体现的是时代精神,要求设计师不仅有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善于表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城市建筑更多的是语言的构建,应有象征性、隐喻性、含蓄感。所谓象征和隐喻,指的是建筑结构表现出的形象特征与隐喻意义之间的联系,应有更深层的关系。
2具有地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的特点
城市建筑往往都是固定在某个地域的,同时也是供此地域使用、观赏,即人们常说的养一方水土,因此,该城市建筑一定要顾及所在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体现并完成当地区域化[2]。城市建筑体现的自然特征,就是建筑着落在该地形区域的地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在城市改造中应该着重考虑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不应忘记该传统建筑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依存,不是独立存在的,充分考虑对自然的保护,也对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更多的保护建筑的体量、形态、色泽等几个方面。
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和协调,就是体现该区域或是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性或是文化传承。我们都知道,一定区域的文化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而文化一旦形成后,便可以有独特的构成形态,他总是在顽强地、无处不在的表现着自己,通过这种表达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形成。城市建筑是适应文化表达并且更加强化文化氛围的载体。因此,建筑成为体现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性开发体系的确立应分重点、分层次依次进行,如古都西安的街道格局应体现传统建筑以及世俗风情,西安的钟鼓楼与城墙建筑都是该城市特有的历史标志,他们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完全依赖于历史街区的积极保护和城市整体格局的良性发展。因此,挖掘出更有历史价值的传承精神文明文化,并很好的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是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民居中的山墙,坡屋顶、拱形洞门、石刻、木雕,以及门窗中的花格、窗格,正确使用传统建筑中的比例、尺度等等,更新利用,取其精华,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突出地域性。
3注重群体的协调和谐
群体是个体的结合,它的美远远大于个体,它不仅需要个体的美,更多的需要个体间相互的协调合作[2]。建筑群体的协调,是各个体建筑在式样、体量、色泽、材质等方面,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平衡性和妥协性,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冲突。正确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旧、老建筑中,一部分是可能需要拆毁,一部分有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则要重点保护,因为它们作为历史,不能修饰,更不容篡改。但如新建筑完全服从或迁就旧、老建筑,一味的模仿,也会使新老建筑貌合神离,不可能唤起美感。
4注重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的相互作用
城市建筑形态是城市最基本、最直接的面貌,它以自己的特殊语言展示各种文化模式,首先是建筑文化的模式,并揭示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建筑物外部可以接纳大部分公共活动,内部是相对严谨密集的私密空间环境,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自目的而来,它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相对内敛的空间[2]。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们针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设置建筑以不破坏当地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的风貌,把各种元素运用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同时处处体现其文化与审美的内涵,让人们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得到身心享受。因此,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而且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和对美的追求。
5构建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通过与人的和谐相处,加强了人与环境的沟通,促进城市与人的共生。而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因素[3]。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意义,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需要,还需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面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满足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