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人间天堂”的和谐乐章_碧森尤信_城乡规划_建筑中文网在苏州,城市和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他们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这些幸福折射出了近年来苏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脉络,无论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百姓生活,处处展现出“人间天堂”的和谐乐章。
在苏州,城市和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他们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这些幸福折射出了近年来苏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脉络,无论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百姓生活,处处展现出“人间天堂”的和谐乐章。
经济发展: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位
在享受医保、老保、征地保养等各种社会保障的时候,苏州农民心里明白,在这背后有苏州厚实的经济实力作为强力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是根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前几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
追溯历史,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是苏州一以贯之的方略。到了2006年,苏州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位。
苏州工业化发展中,在乡镇工业基础上形成的以工补农、以城补乡、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经验,如今已成为苏州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第二次转折,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三农”与“三化”的互动并进,将是苏州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功能布局:既保持优美田园风光,又呈现和谐现代文明
口袋里有了钱,和谐还需要生产生活环境、社会管理形态的提升。
苏州农村工业的发展,大量国际资本快速在苏州城乡集聚,客观上启动了苏州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同时,更催化了苏州城市化的城乡联动。200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构建起以特大城市(苏州中心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小城市(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区域城市框架。到2006年,苏州整体城市化率已提高至65.1%.
在去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推出并实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中,苏州更是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的社会形态推进到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中。在空间形态上,苏州的城镇要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在城乡统筹中,逐步把苏州农村建设成为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三集中”,或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和实践。根据苏州总体规划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苏州各地农村开始积极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户向居住小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于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取代了“村村点火”,一个个配套齐全的居住区让农民感觉像住进了花园,一片片农业设施大棚产出了倍增的效益……从2004年开始,常熟就启动了200个集中居住区规划,计划在12年中分批将分布在10588个自然村落中的20万户农民搬进新社区,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又能节约10万亩左右的土地。
社会保障:看病、养老、就业有了保护伞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还要体现在老百姓高质量、没有后顾之忧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正快速步入城市化的农民,他们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和谐的一面镜子。
看病、养老和就业曾经是农民的“三大心病”。为让苏州农民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安心,在实施城乡统筹中,政府比农民想得更周到,一项项逐渐完善、逐渐完成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农民进城的有力保护伞。
2004年3月3日,昆山的一个普通农村里,爆出了一条让世人刮目的新闻:在周市镇市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张燕君拿着刚刚领到的医保IC卡,开始了自己70岁生涯的第一次“刷卡”看病经历。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也可以刷卡看病了!张燕君老太太更没想到的是,她这一刷卡的报道,被评为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见,城乡医保统筹的典型意义有多大!
像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曾经是农民的一个梦。随着苏州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对接,这个梦正越来越清晰地变成现实。据来自苏州卫生部门的消息,今年年内,苏州300多万农民将全部基本实现刷卡看病。市民每人每年只要缴纳几十元的统筹基金,如果不幸遭遇大病,最高可以获得20万元的补偿。
农民也有养老金?在苏州,有!
只要达到城市职工的退休年龄,苏州农民也能拿着专门的银行户头领取养老金;如果是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障还可以置换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和城市退休工人一样领取更高标准的养老金。
尽管有各种社会保障作支撑,但是,农民扔下锄头后,最怕的还是没有工作。这一点,政府也替农民考虑到了。为增强就业能力,让农民也实现无障碍就业,近年来政府免费为农民开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仅吴中区去年就培训了超过2.4万农村劳动力,一年中全区实现就业的农民达1.1万多人。
成效: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
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速集聚,苏州的经济发展之快毋庸置疑。快速发展的经济给老百姓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收入明显增长。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也是苏州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成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早在1955年的一篇经典论文中就指出: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理论”。
纵观苏州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历程,在城乡统筹的框架下,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并且保持了稳定的态势。2006年,苏州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99,远低于全国3.28、江苏省2.42的平均水平。苏州在多年工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都提高了几十倍,但并没有出现库兹涅茨所预言的倒“U”型差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如果说,这样的奇迹是由于苏州在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独特的路径选择,那么更应关注的是,苏州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始终抢抓机遇,选择了符合苏州发展实际的城乡统筹的实践路径。
苏州的城乡协调发展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农村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