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建筑构造与体造型的革新互动综述

发布时间:2019-03-20

经过一个世纪的建筑实践之后,人们反思过去,开始觉醒到,现代工业、现代文明、现代建筑在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不得不对原有的价值观、时空观、综合环境观、建筑创作观进行重新的定位。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态建筑学为主线,以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导,以提升人类健康、幸福的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创新意识为引导的理念逐渐得到社会的共识。

故有人曾在20世纪末期就预言,21世纪是以生态建筑学为主导的建筑创作新纪元。事实证明,人类进入经济社会之后,信息传媒、数字技术、虚拟影像、光影调控、能源更新、结构制作与安装均有较大的超越,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激发建筑创作的热情,拓展了创新的途径,为建筑的结构、空间、造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在盖里设计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之后,可以说这座建筑以其灵活的建筑造型和具有奇异光影效果的镁合金外装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开创了以建筑带动旅游的历史先河,更加助推了建筑造型的多样化。故有人把当前的建筑现象概括为“表皮建筑”。而一些生态建筑学家,也把建筑的围护视为生态建筑的突破口,提倡可代替、可更新、可呼吸、仿生的、可调控、智慧型、智能化的建筑创作理念。当我们翻开已经出版发行的建筑理论著述和刊物时,一些出人意料的建筑造型,有的奇特,有的怪异,有的使人眼花缭乱……。既不乏创新的佳作,也夹杂着一些为变化而变化,只为猎奇和表现建筑师自我的,与城市环境、实际功能、公众的生活、审美、情感毫无联系的不可思议的作品。鉴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以内在的建筑构架与外置的建筑体造型,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关系层面,讲述影响外形变化之因果关系。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内在结构作为支撑,外在的表皮何以相附。尽管有一种可以将建筑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合二为一的连体式建筑,但在功能上仍有承重与围护之分,也仍然有轻重之分,我们应本着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原则,使每种构架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下面为了阅读方便,特安排几种常见的结构原型,加以论述,并附以相应的图例以作诠释。

1平面结构体系与体造型

平面结构,是指由梁、板、柱在平面内按轴向传力的结构体系。如排架、框架、钢架。其结构基线网宜相互对位,大多呈现规整形。而建筑基线网,由于围护结构大多属自承重或填充、悬挂体系,可以不与承重结构轴线重合,因而,可以呈现凹凸、曲折、镶嵌、切削、断裂、倾斜等各种变化。

2空间结构体系与体造型

空间结构体,是指外力作用下,由建筑承重构架进行内力再分配,共同承担各种荷载,是以空间的形态传力的。常见的拱、折板、薄壳、网架、悬索、索网,以及膜结构等(其中,折板、薄壳、拱结构均以受压为主,故常以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其建筑成型受施工条件限制,故应用范围较窄。网架与悬索、索网结构,因系线性可展开面。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组合灵活,构件可以定型,便于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对建筑形体的变化也有较大的适应性,可直可曲,可弯可折,可漏空可填实,可拆可装,整体造型活泼轻巧,其形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也能表现简约、清纯、活力、创新等时代精神,故在近期建造的会展建筑、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体育馆、城市综合体、临时性展演建筑、一站式旅游休闲中心、农业生态园以及过街天桥等建筑类型中多有应。

正如有人在20世纪就曾预言,进入21世纪后由现代建筑所创造的立方体、方盒子将由更加灵活多变并与大地相融合的流曲造型所代替。实践证明,不拘一格的建筑艺术创作,已经成为广大建筑师乐于追求的理想目标。求新、求变、求异,这是普通人的一种正常心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变化不应是我们的目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应以耗费大量的贵重材料、不顾生命安全、破坏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笔者认为,求新、求变应建立在科学、智慧基础上,力求适当、适度、适宜、适地。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