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中国古建筑美学精神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04-23

中国古建筑美学精神的三重维度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解答。

置身于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华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寻其中独特的美学魅力,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基本要素。从古远年代半坡先民在河岸边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群,到号称始皇帝建造的那座"履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再到被美国当代建筑师恩。贝康称为"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的北京城,中华建筑在地址选择、样式结构、设计思路方面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经过漫长的岁月

置身于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华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寻其中独特的美学魅力,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基本要素。从古远年代半坡先民在河岸边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群,到号称始皇帝建造的那座"履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再到被美国当代建筑师恩。贝康称为"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的北京城,中华建筑在地址选择、样式结构、设计思路方面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经过漫长的岁月,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积淀成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基本维度,成为我们认识中华建筑所具有的"永恒魅力"的关键所在。

一、风水

风水,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灵魂。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地形地貌、山水距离、采光通气等环境因素,并有"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树叶茂"的说法,认为建筑环境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居住者自身的安危,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甚至连种植在建筑周边的花草树木都要受到影响。显然,在古人眼里,环境好了,居住其中才可能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反之,则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基本意义也就丧失了。前者被称之为"美宅",后者则被称之为"凶宅".这便是古老而又神秘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在中华建筑的历史上之所以深入人心,源远流长,与漫长的农耕经济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有关,也与同样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有关,当然,更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或精神上的实惠。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中看到当时人们在建造城池、修整村舍、营造陵墓时对周边环境的讲究,还可以从成书于汉代、今已失传的《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典集的名字上看到关于风水概念的变化情况;不但能从伴随玄学而出现的像《黄帝宅经》那样的集大成式的专门著作中,系统地看到当时人们对风水的理解,同时,也能从西安、南京、北京等地保存的大量古代宫殿城池的遗址上,实际地感受到当时建造者在选择环境时的良苦用心。

尽管有学者认为讲究居住环境并不为中国独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在选址、朝向方面都有类似风水的传统。但是,要寻找风水思想的源头,我们不能不将目光转向中国。因为这里不但有以实物形态保存着的仰韶文化遗址,形象地展示着六、七千年以前先民们在选择自己居住地时对山水、草木等因素的重视,已经透露出朦胧的风水意识;还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主要记载最早形成于这块土地。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易经》、《周礼》、《史记》等典籍中看到风水思想的早期内容。

大气,中国建筑美学的结构样式体现。大屋顶、木结构,再以斗拱的形式将两者相连接,构成了中华传统建筑几乎千年不变的最基本结构形式。形成这种结构样式,出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便,也有人神合一、家国不分的宗法精神方面的考虑。遍览历史,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代表性建筑,多是以具有生命力的"土"和"木"建造的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宫殿,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代表性建筑多是用冷硬的石头修建。神庙建造得弧傲冷峻、直指苍穹,是为了指向彼岸世界,体现神灵的至高无上,引导信徒对神灵的敬仰,也奠定了西方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宫殿中居住的皇上是人世间的万民主宰,既是权势的象征,又是民族的典范,于是,造型上不是直指苍穹的高大,而是追求平面上的尽量拓展与延深,在庭院深深中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气氛,既能够显示帝王的威严与庄重,也能够起到引导和规范人们现实联想的作用。

意境,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韵味所在。与罗马的石头城堡和遍及西方世界的宗教庙堂追求的独立挺拔不同,中华传统建筑往往喜欢依山水而建,借平地而起,成群体之势,讲究建筑之间的彼此呼应、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追求一种整体和谐,多层次递进的美学效果。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效果上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具有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种情况,我们既可以在目前保留在北方各地的皇家园林、宫殿群落中看到,也可以从散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寨村舍里有所体悟。在我们祖先的审美视域中,建筑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

这种美学效果在明清遗留下来的园林建筑中有典型体现,但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秦建筑遗址。以中国第一皇宫的秦都为例,根据考古探测和文献资料记载,这座南依秦岭、西跨渭水、东抵骊山、北近土原,占地达45平方公里的庞大城池,就很好地体现了"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在秦都中心区,辉煌高大的宫殿和其他大型建筑物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构成了这座帝王之都的主体部分。

秦代的建筑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前继商周,将前人的建筑美学思想进行了实际的归纳和总结,又后启汉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后人的建筑活动提供着范本,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走向,对中华建筑美学思想的成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返本归真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三大构成要素都不约而同地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返本归真。不管是顺风得水的建筑理念,还是源于"茅土"、以大为美的建筑形式,或是靠环境转移、交融贯通而取得的建筑意境,都具有明显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在我们祖先眼里,美的最高境界,不是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也不是靠精雕细刻得到的某种比例关系,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于是,和西方的传统建筑比较,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地址选择、所用材料,还是形体设计,都在想方设法地依从自然,让居住其中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这种明显带有超离世俗、返璞归真的追求,恰恰与起自康德,后来影响了整个美学界的"无利害而能够给人以快感"的美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学理论所要超越的是功利、欲望和概念,总之,是各种与一己私利有关的东西,进而达到一种忘我的超然境地;而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所要超越的是一种由"技"而入"道"的东西,进而达到一种与"天意"相通的境地。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筑是最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民族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于是,不管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还是一些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大型企业,都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来寻找中国城市建设的出路,力图创造出具有东方面貌的现代化建筑和城市。这无疑是一种远见卓识。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当年他们在完成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碎,去照搬他人的现成经验,而是千方百计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了下来。今天,漫步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城市中,面对精心设计的一座座建筑,一处处街心环境,在感受到现代气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数千年来保持着统一完整和持续稳定的文化形态的古老民族,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赢得了鼎足于希腊和印度三大世界文化体系之一的显赫地位。作为这种古老文化载体的传统建筑,无疑也凝聚着许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因,不管是得风水而美的思想,还是以大为美的追求,或是营造意境之美的匠心,不仅使当时的人们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也为后人的建筑行为提供了经验,最终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有助于生命发展的因素而成为中华建筑之魂。

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学其形、学其神和学其魂三种境界。"形"是形式,完全可以照猫画虎;"神"是内容,也可以从典籍资料中移花接木;"魂"则要深沉得多,既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精华,更是生命之根源,用"照猫画虎"和"移花接木"是无济于事的。对"魂"的继承,需要从中国文化的根本入手,更需要用心去体验。这样我们才可能把握中华传统建筑的生命魅力,延续中华建筑的美学精神。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