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民居构筑的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23-04-27

徽派建筑是由堂、楼、廊、阁、桥、天井、墙、门、顶、阶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这些要素的基本形态是稳定的,很少有大的变化,但其组合方式、方法却十分灵活多变,相应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其中最常见的如垂直叠加,则可成楼或阁楼、阁桥;水平连贯、重复、围合、穿插、偏置、遮掩等方式则可组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如一般民居人宅可分为四种:凹型、口型、H型和日型。凹型宅,即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厢房,堂前有天井的布局;口型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实际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宅相向组合;

H型宅,其实是两座凹型宅的背向组合,前、后进各有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堂;日型宅,也是三间两进,每进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的多进式重复或偏置,或随地形而穿插、连贯,甚或多单元纵横向延伸而围合成“多进堂屋”。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沿山势陡度立台阶,俗称“步步高升”,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聚族而居”讲求“亲亲”思想和家族内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徽派建筑形态另一种单体建筑———祠堂,是村中最具规模、耸然高出民居的建筑,雄伟宏丽,蔚为壮观。祠堂内设敬奉祖先牌位的寝殿和祭祖的享堂,执族规的议事厅。宗祠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分布,照壁、坪坦、坊门、碑亭、仪门、两庑、祭台、享堂、前后天井、寝殿、祀座等一系列建筑物均分布在自南往北的中轴线上。

从坪坦、仪门到寝殿祀座自前至后逐级上升以抬高地面,使正门楼顶、大堂屋脊、寝殿屋脊在宗祠上空形成一个超过一个的高峰。牌坊是徽派建筑中的又一种单体建筑,实为封建伦理道德的物化象征。从形态构成看,它包括下部的仿木构基础单元和上部的楼两部分。命名常以间、柱、楼的数量而定。明代后期徽州石坊造型上出现立体式的,如歙县第城内的许国“大学士”石坊,俗称“八脚牌楼”,整座牌坊采用围合方法由十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两柱(柱与前后两坊共用)讲三楼”的牌坊组合而成,是四面八柱各联梁坊的矩形立体结构。前后长11.5m,左右宽6.8m,高11.4m。该坊为四柱三楼冲天柱的石坊模式,结构紧凑,造型丰满,安稳牢固,庄重肃穆,壮丽巍峨。古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徽派“古建三绝”,当然这不仅仅指其单体的形态,而且还应概指其组群形态构成,包括建筑群整体形状、尺度、色彩、质感、轮廓线等要素的综合效果,以及其组群方式和规律或章法。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