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产业集群特征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解答。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1890 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产业区概念。目前产业集群早已被世界各地方或国家的决策者当作是促进地方(区域、城市甚至国家)经济产业发展与提升当地竞争力的战略性工具。国内外学者就集群的形成动力与效益等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研究。然而与传统产业有着根本区别的是,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新性、社会根植性、生产的柔性和多样性,因此区域品牌与信誉的建立是此类集群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此外,中小企业由于无力按照规模经济的生产路径获得快速的发展,更加趋向于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产业链的有机组合所带来的外部效益即范围经济,同时也具有更加强烈的创新意愿。目前涉及建筑业集群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探索区域建筑主业发展方面[3]。因此,针对集群化的建筑设计产业开展实证性分析,对于丰富创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能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现代建筑设计业与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产业的范畴,不同的国家、地区及组织均有各自的界定和分类。例如,在联合国的创意经济报告中将其列为创意服务的子类,对应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EBOPS 代码包括:83211-建筑咨询与前期设计服务;83212-建筑设计与合同管理服务;83219-其他建筑服务。为与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衔接,便于产业深入挖掘和产业间比较,对建筑设计产业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该产业所覆盖的主要行业代码为 7671(工程管理服务)、7672(工程勘察设计)、7673(规划管理)、7690(其他专业技术服务)、4800(建筑安装业)、4900(建筑装饰业)、5010(工程准备)(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4754-2002》标准)。2009 年,在上海市和杨浦区两级政府的联合推动下,上海提出按照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模式打造中国最大设计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以推动区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经济增值活力。该产业集群的形成,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一些中小建筑设计企业首先开始聚集在同济大学周围,依托其知识辐射、技术优势、社会资本积累以及人才汇集优势,企业有效地降低了商务成本,增加了贸易和非贸易接触,提高了业务量。中小企业的兴起促进了产业链上各类专业支持公司的出现,随着集聚企业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杨浦环同济现代设计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目前,同济大学周边已初步形成以建筑设计为龙头,以市政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为重点,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建筑设计产业集聚区,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08 年,集群总产出达到 102.8 亿元,同比增长 28.8%,实现税收收入 10 亿元。2009 年 1 月,经科技部火炬中心审查认定,同意建立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2 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产业集群分析为探索现代建筑设计产业的集聚指向性,揭示此类企业集聚的外部效应,提供对类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借鉴,本文结合对国内外诸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创新的主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多个层面对上海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产业集群的特征进行了实践性考察。通过收集 2004 年与 2008 年上海市杨浦区经济普查清查数据信息,并且以 1∶10000 的全要素城市地形图(基于上海坐标系与吴淞高程基准) 为空间框架,结合GIS 软件(ArcMap9.2),通过地址分解、地理编码以及人工数字化等方式,历时3 个月,将 14192 家企业全部成图,构建了现代设计服务业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结合手工方式,对主设计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支撑企业进行了筛选。涉及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结构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这当中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龙头企业 35 家。目前这些设计院、公司拥有各自设计、规划、建筑领域的甲级或乙级资质,所有企业均获得过国内外各种奖项。2.1 空间集聚性分析企业的空间集聚性是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需要对设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和对其空间集聚性进行精确考察。根据对企业从业人数与产值规模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杨浦区的现代设计服务企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异质特征,即集聚性。对图 1 进行观察,可以发现集聚主要发生在同济大学周边以及复旦大学附近,包括赤峰路、密云路、国康路、四平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一带。图 1 当中的标准差椭圆描绘了整个产业的分布集聚趋势和方向。据图上统计,两个标准差椭圆分别涵盖了 68%以及 95%的设计企业,同时根据核密度估计法所形成的空间集聚度分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邮电设计院等较大规模的设计企业和单位,更是对整个区域设计企业的分布重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2 产业链分析集群内的设计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邮电设计、市政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几个领域。除邮电设计主要集中在邮电设计院、业务相对比较独立外,其他几个产业都呈图4 集群内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服务业典型价值流动示意图现出了明显的链条结构,且相互间关联也较紧密。前向关联企业主要涉及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代理等方面的企业,后向关联企业主要有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施工招投标代理、施工、负责交付后维护等方面的企业,整个产业链贯穿了整体规划、可行性与总预算、承接方案、施工图绘制与审核、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承包、用户产品维护等方面的业务。此外,在横向协作关系方面,可以发现这一区域的产业配套也十分完整,业务涉及效果表现、咨询性技术服务支持、资质合作认定、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工程性业务平行分包、IT、施工检测等方面,其中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公司与建筑设计业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而其他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这一区域虽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然而通过调研发现,涉及这部分的业务有许多来自于其他区域,这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所造成的。总体上来说,集群当中相关产业链的大部分业务环节,能够为建筑设计业务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支持(详见图 2)。同时,结合企业网络关系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杨浦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空间聚集阶段,进入了产业链纵向横向联合协作的成熟发展阶段。这为未来集群内各企业进一步形成业务联盟、在国内国际市场中以整体形象打包竞争承接项目奠定了基础。2.3 企业间联系分析结合 Pajek 平台,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对企业的调研和访谈资料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集群内以建筑、城市规划等业务为核心的企业之间具有频繁和明显的业务以及非业务联系,详见图 3。而这些联系具有以下特点:集群内的设计企业与外围服务业企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例如效果图输出打印等企业;同时,各环节企业之间的业务分包、外包合作非常频繁,由此形成了集群的重要凝聚力;此外,非业务交流呈分散性、自发性特征,每个设计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非业务交流则较少;最后,在一个项目的价值流动中,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占有比例明显高于各末端环节,特别是规划咨询企业。2.4 发展速度至 2003 年,同济大学师生就近创业,在附近 860 米长的赤峰路上创办了 500 家与设计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了赤峰路建筑设计特色街,创造出 10 亿元的年产值[6]。至 2007 年底,核心圈实现总产出 79.8 亿元,其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主要是现代设计业)28.6 亿元,占 35.8%。根据2006 年的统计,核心圈内与设计相关的企业已达到 1000多家,其中从事设计的人员有 6135 人,占同济周边从业人员总数的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