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凝土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18-07-11

凝土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下面鲁班乐标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以供参考。

1蜂窝

1.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原因

1.2.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石子、水泥等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1.2.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1.2.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1.2.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1.2.5楼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1.2.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1.2.7基础、柱、墙根部未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措施

1.3.1认真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和均匀,坍落度适合;增加混凝土搅拌时间,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和过振现象;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和溜槽,下一层混凝土浇筑前应铺设2cm的水泥砂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密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1.3.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现象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产生的原因

2.2.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破坏;

2.2.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2.2.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2.2.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2.2.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现象形成麻点。

2.3防治措施

2.3.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3.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现象无粉刷,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可用1:2或1:2.5水泥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3.1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较大尺寸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产生的原因

3.2.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房,未振捣不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3.2.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2.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开成松散孔洞;

3.2.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防止措施

3.3.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处,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木块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3.3.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凿除,用压力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浇灌,捣实。

4露筋

4.1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产生的原因

4.2.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4.2.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4.2.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2.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外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4.2.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防治措施

4.3.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处,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木块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4.3.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凿除,用压力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浇灌,捣实。

5缝隙、夹层

5.1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

5.2产生的原因

5.2.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清除松散混凝土面层和充分湿润后就浇筑混凝土;

5.2.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理干净;

5.2.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5.2.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振捣好。

5.3防治措施

5.3.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置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5.3.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层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

6.1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6.2产生的原因

6.2.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6.2.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6.2.3拆模时,边角受到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6.2.4模板未涂刷隔离层,或涂刷不均。

6.3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物品保护好,以免碰损。

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整齐,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现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产生的原因

7.2.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7.2.2模板未支撑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7.2.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现象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7.3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势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度达到1.2N/㎜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