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建筑设计的考虑因素
1.1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气候条件的应用绿色建筑是主要特点为低耗能性。要充分利用四季变化的特点,进行自然资源的科学运用。例如徽派建筑就是比较典型的绿色建筑,将四季的冷热能量充分聚集在地下,为建筑物进行取暖或是降温。在炎热的夏天,徽派建筑就会充分发挥它的气候调节能力,使建筑能够自然通风、换风。在冬季,充分发挥建筑的自然采光能力,和环保节能材料的优势,保持室内的温度平衡。
1.2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持续能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对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通过设置太阳能发电等方式,为建筑提供日常的供电需求[3]。增强混凝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对建筑承载能力的监察力度。建筑物中可以通过设置排风口、百叶窗等加强建筑物的排风、换风能力,同时增加建筑物的采光能力。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加强对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不断引进高新科学技术手段,最大程度的加强绿色建筑居住的舒适程度。
1.3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注重精细化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要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设计中,要注重建筑设计的精细化设计。以建筑的整体性为目标,进行建筑的个性化定制[4]。从建筑的采光设计、照明设计、消防设计到耗能设计等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计算和测量。将成熟的设计理论加之实践,建设实用性较强的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建设绿色型建筑要在充分了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建设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建筑。以下为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1选择绿色环保型材料绿色材料的科学选择会使绿色建筑的设计事半功倍。绿色建筑材料是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社会的重要保障。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是指低耗能量、低污染度的清洁型材料,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不会产生危害的建筑型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中,要注重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建筑生态、节约、环保的要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具体结合当地的土地、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5]。建议大量使用当地盛产的能源或植被,避免长途运输带来的能源耗费、资金浪费,使用当地的能源、植被等,由于气候条件相同,土壤水分差异小邓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植被的存活率。促进了绿色建筑的个性化发展,展现出当地建筑的独特风光。
2.2合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绿色建筑设计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对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很多地区存在荒地、废地等情况。建筑开发商和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要尽量避免建筑的商业化性质,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造福社会[6]。强调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的程度,对市区周边的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在土壤环境适合的地区建设地铁、地下通道、地下车库等等,在增强对土地的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也加强了市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3注重建筑绿化的立体性对建筑的绿化不仅可以通过在建筑中设置绿色园林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在建筑顶层设置空中花园,种植一些花草植物。改善建筑顶层冬冷夏凉的特点,这些花卉植物的种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全面净化建筑周围的空气重量,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在绿化建筑设计中,可以在每层建筑的公共部分设置立面造型种植绿色植物,使得绿化交织渗透了建筑的每一层。良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改善了室内环境,将人与自然结合到一起,充分展现绿化建筑的魅力和作用[7]。
2.4加强建筑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设计师要加强对水能源的回收和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循环。在保证建筑中水质和水量的基础上,设置循环水量设施,可以用于建筑中园林绿化、空气净化、厕所冲扫、洗车排污等方面。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绿色建筑中的水能源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中污水的大量排量,为城市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减负”。绿色园林中,要加强对自然水景观的规划和设置,展现水能源对建筑中空气的净化能力。不仅如此,绿色建筑的设计也要充分利用雨水,雨水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利用,放于绿化建筑中的湖泊或是绿化水景观中,使绿化建筑中的水景观不仅美观程度高,而且更贴近于自然形态,发挥重要的生态效果。其次,绿色建筑中的供水结构要摒弃过去耗能量大、浪费率高的供水设备,采用新型的节能供水设备,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每天每一位住户少浪费一滴水,数以亿计的居民聚集起来,将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社会增添巨大的水资源保障。
3结束语
建设绿色建筑是新时期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绿化的意义和作用,对城市中建筑的绿化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能量和作用,将绿化建设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建筑设计一定会渐渐呈现绿色化发展趋势发展,绿色建筑理念会在我国逐渐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为我国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
工程招标业主名录
北京工程招标业主名录
天津工程招标业主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