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噪声的来源
噪声一般指由杂乱无章的非周期性振动产生的宽频谱声音。从广义上讲,一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声。有学者将噪声定义为:“会损害或妨碍听觉,引起压力,影响注意力和工作效率或者导致意外发生的任何令人不安或有害的声音”[1]。噪声的来源主要有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
(1)生活噪声
生活噪声主要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如大型超市、商业广场、居民区等,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噪声污染。
(2)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汽车等,70%的城市环境噪声来自于交通噪声。
(3)工业噪声
工业噪声主要来自于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场所,它是诱发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4)建筑噪声
虽然这种噪声具有暂时性,但其强度很大,在扰民纠纷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据统计,在影响环境的各种噪声中,社会生活噪声占47%,交通噪声占30%,工业噪声占8%-10%,建筑施工噪声占5%左右[2]。
2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影响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里方面的。噪声烦恼度心理反应一直是环境噪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不但与噪声级的大小有关,还与噪声的频率、脉动性以及噪声所发生的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3]。
2.1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器官慢性变形,导致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4]。噪声能使唾液、胃液分泌下降,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减慢胃肠蠕动的排空速度,出现消化系统症状[5]。余慧珠等[6]发现接触噪声工人的某些消化道症状,胃病检出率,尿胃蛋白酶浓度和空腹基础胃酸排出量显著增高,胃电图不规则波形有显著增高和增多。据统计,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工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在安静环境下作业的高5-6倍。
2.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于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来说,神经系统症状是主要症状。噪声不仅可以引起暴露者神经衰弱,还可以引起暴露者记忆力、思考力、学习能力降低等神经效应。噪声具有的强烈刺激可以使人的脑电波发生变化,引起条件反射混乱。表现为“噪声病”症状,如头晕、失眠、嗜睡、易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等,严重时甚至发展为精神错乱[7-8]超标噪声对人们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导致某些行为功能和神经功能发生改变[9]。
2.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可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血管功能受到影响,测试结果表明,85B-95B(A)噪声可使人发生心电图、脑电流图的明显改变,脑血管紧张度增高,脑供血不足,并有造成心血管系统持久性功能损伤的迹象[10]。噪声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血压波动增大,年轻人表现为血压降低,而老年人则以升高者居多。据一家工厂工人们的体检报告中表明,在高噪声车间工作的工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低噪声车间的高[11]。此外,噪声长期作用于机体使大脑和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增强,耗氧量增加,心肌和左心室负担加重,从而危害心脏功能[12]。
2.4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13]。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将使毛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14]。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爆震性耳聋。
2.5噪声对视力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当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时,通过传入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使视觉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视力。噪声达85dB时,对80名工人做了调查,发现红、蓝、白视野短小的有64名,说明噪声能影响视觉色视野[15]。实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线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光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2.6噪声对胎儿及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噪声对胎儿发育及儿童智能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主要表现有婴儿畸形率增高、易于流产、儿童思维不集中、智力发育缓慢等。医学工作者统计过一千多个出生婴儿,发现闹市区诞生的婴儿体重普遍较轻,同早产儿差不多。研究表明,在吵闹的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低20%[16-17]。
2.7噪声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3噪声的控制及防护
3.1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
3.1.1噪声来源控制
噪声源种类很多,从辐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来看,可分为稳态噪声源和非稳态噪声源;从声源的发生机理看,又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必须了解各种噪声源的性质和发生机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定出预先控制和消除声源传播的办法[18]。控制噪声的途径一是改进结构,提高部件的加工精度,以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二是利用声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技术,以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19]。
3.1.2传播声音途径的控制
声在传播中的能量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此使噪声源远离需要安静的地方,可以达到降噪的目的。多数噪声源以低频辐射时,指向性很差;随着频率的增加,指向性增强。因此,控制噪声的发射和传播方向是降低噪声的有效措施[20]。传播途径包括反射,衍射等形式的声波行进过程。控制噪声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声、吸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措施;尽量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21]。
3.1.3声音接受者的防护
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时,或采取了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要对工人进行防护,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头盔等,以使噪声级别减少到可允许的水平。此外,采取工人轮流作业,缩短工人进入高噪声环境的工作时间也是一种辅助方法[22]。
3.2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
规划是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许多噪声污染问题都是由于过去不合理的规划造成的,或者是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而产生的。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意区域功能布局,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这样可以消除很多因规划布局不合理带来的噪声污染后遗症及难点问题。
3.3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制化管理
加强环保部门与文化、工商、公安及交通部门的配合,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依据国家各级标准来严格规范企业的噪声排放,督促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外界环境的噪声影响[23]。199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从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布局、设备和产品的噪声控制管理,交通运输噪声的控制管理及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管理四个方面强化了对环境噪声的法制化管理。对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4]。
3.4从医学保健角度减轻噪声危害
通过合理加强营养,可以减轻噪声危害。充足的蛋白质、谷氨酸和多种维生素,不仅可以增强人体对噪声的耐受能力,减少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而且能够增强人体对噪声环境的应付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多食用些瘦肉、鱼、蛋、动物肝脏、豆制品、西红柿等,适量补充些多种维生素制剂,有助于减轻噪声的危害。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强噪声环境下禁止吸烟。因为吸烟时,烟中CO很快进入血中,影响机体对O2的运输与利用,导致耳神经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引起损伤甚至死亡,造成听力永久性下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