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绿色居住建筑技术相关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8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绿色居住建筑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迅猛。绿色居住建筑作为高品质、高性能、高舒适度的住宅建筑产品,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更节能环保。

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更广泛,绿色技术相关政策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根据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要点,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5方面内容,从中选取部分居住建筑绿色技术措施,对其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各章节主要评价的居住建筑绿色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

1节地与室外环境

在节地方面,地下空间利用、便捷的交通、配建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雨水径流及种植乡土植物等技术措施在居住建筑中已广泛应用,透水铺装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下逐步趋于常态化。

1.1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是实现节地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总体水平尚处于初级、点状、单一、浅层的开发阶段。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实践十分踊跃。

2016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为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不低于50%的城市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补充完善城市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容。到2020年,不低于50%的城市初步建立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等的综合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能力。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步入科学化、快速化发展的轨道。

1.2透水地面

近年来,我国众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遭受因暴雨导致的城市洪灾,城市内涝已成为事关群众生活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问题。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于2012年4月首次提出。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在保证政府投资前提下,提出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热情。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渗、滞、蓄、净、用、排”,应用透水地面替代非透水性硬化地面能恢复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修复大自然水和气的原有循环。除扩大绿地面积外,采用透水地面是提高透水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目前,透水性混凝土路面、透水性沥青路面、透水砖等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成本也逐渐降低,有利于更多的绿色居住建筑选用此项技术措施。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措施中,大多数项目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规划综合权衡建筑的朝向、体型、楼距、窗墙比等因素,保证较理想的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效果。灯具分区控制已普遍应用,设计上易实现且能培养用户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产生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较少,原因包括增量成本高、技术不完善、维护难度大等多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的发展,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这2项技术应用将更广泛。

2.1地源热泵

我国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原建设部将地源热泵技术列为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动了地源热泵技术的普及和发展。2013年2月,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计划达10万kW,地热能年利用量达20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5000万t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北京市、重庆市、山西省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关发展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发展地源热泵项目,按照投资规模给予资助,按节能效果给予奖励。

2.2太阳能光伏

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资源,鼓励屋顶面积大、用电负荷大、电网供电价格高的开发区和大型工商企业率先开展光伏发电应用。政府投资或财政补助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考虑光伏发电应用。”目前,国家已确定首批3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光伏项目落地,地方层面在国家政策激励基础上增加地方补贴。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省通过初始投资补贴、度电补贴等形式进行产业扶持。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节水灌溉、节水器具等在居住建筑中已广泛应用,部分项目采用雨水回收利用、生活杂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等技术措施,但中水利用与其他技术措施仍较少。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80年代初开始开发中水利用,1998年已向全国推广。充分利用中水能缓解水资源紧缺,减轻水环境污染,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

目前,中水利用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率较低,由于我国自然水价一直较低廉,中水价格优势不明显,中水设施运营后得不到良好的资金回报,基本设备的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鼓励中水经营市场化,到2020年,实现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另外,中水的利用需求与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的整体思路相吻合,且海绵城市概念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肯定,相信中水回收利用在价格优势和政策推动下将很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材料行业是一个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行业,加快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在参与统计的绿色建筑项目中,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高强度结构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装饰性构件的使用大幅减少,土建装修一体化在居住建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土建装修一体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率逐渐提高。2002年建设部发布《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强调“逐步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2008年8月,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再次要求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达到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目标。

地方层面,上海市2002年9月发布《上海市新建住宅全装修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全装修住宅的建设目标是到2005年,新建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2015年9月6日印发《山东省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设区城市新建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2018年新建高层、小高层住宅淘汰毛坯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住宅项目提出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要求,百姓对于精装修商品住宅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认可度。

5室内环境质量

在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方面,防潮防结露、围护结构隔热、控制室内噪声、良好户外视野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选用率较高,这些与使用者的居住舒适度息息相关,提升了住宅品质。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控也逐步在居住建筑中使用。近几年,“雾霾”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我国目前已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的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中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

该标准首次发布于1982年,2012年2月为第3次修订,最新修订中新增了PM2.5和臭氧两项监测指标。现执行的室内空气检测标准主要有2种,即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控主要关注CO2浓度及污染物浓度,并要求在数据超标时能够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目前,空气质量监控在绿色居住建筑项目中的选用率较低,但随着公众对自身居住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采用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居住建筑将更具有竞争优势。

6结语

本文从绿色居住建筑角度出发,对其适用的技术措施进行相关政策研究。可以看出,有些技术在中央及地方的政策推动下已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但仍有一些技术措施还未全面推广,相关政策与保障机制正逐步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已为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随着政策细化实施,保障趋于完善,监督监管加强,绿色建筑的各项技术措施将得到更广泛应用,绿色居住建筑的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