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1987 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制定出了《工业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推荐办法》,并将质量成本列为国家质量管理奖的评奖条件之一。质量成本核算已经在一些质量管理搞得好的企业中开展起来。近年来,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管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所完善和发展。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具有完整性、功能性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并将之作为子系统纳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或(和)质量管理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国家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建筑企业从来都是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积极响应者。在建筑企业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无疑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清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阻碍、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和条件之一。
1 建筑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实践阻碍
1.1 建筑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较薄弱,缺乏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分析
建筑企业管理细度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过程性数据收集不全、常规性经济活动分析不足的问题。例如,很多项目工程成本台帐有名无实,长期不进行经常性的经济活动分析,不清楚过程利润的产生情况,只有在结算时才知道盈利与否和盈利多少,难以总结管理上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工程竣工后拿不出人工和主要材料的耗用清单,缺少对质量成本,尤其是质量损失的计量,且采用的计量方法也多属于粗放式的。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也是细致的成本管理,在现有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基础上很难有效、长久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贯标不到位,存在表面化问题。大多数建筑企业将 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质量管理和保证的管理系统,并通过了认证。虽然认证期严格,但认证通过后就放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做表面文章,“两张皮”的现象,对于决心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来说,是一种阻碍。
1.2 对质量损失隐形处理
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建筑企业进行项目管理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资金具有完全的使用、控制权。这确实调动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便于项目经理自如地领导项目的实施;但只要项目还有盈利,招待送礼、请客吃饭等一切非正常开支经项目经理同意都可报销入账,造成项目成本不清的又一原因。另外,项目经理往往忌讳自己负责的项目发生损失,从而内部损失不声张,进行隐形处理;外部损失则想尽办法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损失明朗化的质量成本管理缺少积极性,甚至有所抵触。
1.3 买方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决策的急功近利
我国建筑企业处于较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加之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建筑企业技术的低门槛,以民工为主体的施工队伍遍地开花,在市场渐走向稳定后,供大于求的状况日益加深。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建筑企业,注重市场的稳固与拓展,注重技术、设备的更新与专有技术的开发,注重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这些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那些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的管理方法,积极性不大。建筑市场不规范,形成灰色支出与效益流失。降级压价、垫资拖欠造成企业效益流失,另外,形形色色的回扣、中介费形成企业被迫背负的灰色支出。这些都为成本核算设置了障碍,出现了质量成本管理难以处理的数据。此外,也分散了管理者本该用于企业管理提升的精力、注意力,企业最为关心的是能否拉到项目、能否要回垫资,而这些直接决定盈利与否的问题却不是质量成本管理所能直接解决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长久以来质量成本管理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4 信息管理不完善,质量成本收集不全、分析与利用缺乏
成功的质量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水平基础上的。目前市场上项目管理的软件很多,形成完整的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并行之有效的实例并不多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结果是建筑企业仍维持着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即使建立专门的质量成本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在缺乏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的条件下,也是难以发挥效用的。
1.5 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运营的不合理干预
由于建筑企业关系着国家财产与人民安全,规范建筑企业采供、运营,对建筑企业生产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部门还处于职能转换—— 由运动员转换为裁判员、管理者转换为服务者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制度虽做出修正,但传统的管理习惯并没有完全打破,存在对建筑企业运营的不合理干预。在有些情况下,建筑企业项目采购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行,在政府干预下企业垫资兴建政府项目的情况时有出现,不规范的操作将大大影响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效。
2 运用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对策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可以通过操作规范和规范化的操作,逐步降低对个人经验的依赖(经验会随着个人心理生理状况而改变、随着个人的离开而丢失),实现基于知识的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在管理实践中成功开展以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提升管理为目标的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几乎没有。诚然,应对上述阻碍,对外需要建筑市场、相关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换;对内需运用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这应当是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首要凭借与依靠。
2.1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质量成本管理的操作性问题
质量成本的收集、分析不易操作,质量成本数据统计困难是实践中质量成本管理遇到的问题之一。质量成本实施者认为质量成本管理增添了自己的工作量,在度过了初期的兴奋期与好奇时期后,推行质量成本的兴趣逐渐减少。此外,质量成本数据细致化的过程中发现,数据范围的增加带来的是工作量几何倍数的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信息技术才可能解决质量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与完备性。
2.2 从实效性出发运用信息技术,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效性应当摆在第一位。只注重硬件建设、门户建设,从企业管理水平标志物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也就步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误区。质量成本管理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其软件开发的要点。建筑企业较为理想的质量成本信息管理平台是建立在包含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完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或前者与后两者相互间平行嵌套,共同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收集即时、准确,质量成本管理细致、简便。
2.3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管理”
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导致长期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依靠经验的管理。至今在整体上仍没有大的改观,则与信息管理还停留于纸上记录的阶段有很大关系,由于记录工作的繁杂、分析困难,在实践中部分记录常常被省略或忽略。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保证工作量不增加,而且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并使高层次数据分析—— 如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2.4 运用制度化的信息管理,提高管理透明度
质量成本管理实施的阻碍之一是管理中过程成本的忽略。建立制度化的信息记录、分析、报告,降之纳入正常工作内容,从而就可以帮助避免对过程成本的忽略。信息技术所实现的信息共享,使大量信息不再只在期产生的某一个部门或一个工程项目中传递、灭失,而变成了涉及几个部门的共有财富,这也从另一方面促使了管理透明度的提高。
2.5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基础管理工作
质量成本管理是一种体现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模式,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作为前提条件。在低水平的管理基础工作条件下,质量成本管理就不可能发挥工效,因为质量管理在于改进,低水平的基础管理无法实现质量成本管理的第一步—— 改进项目识别,进而也没有可能进行后续的改进工作。此时,信息技术是提升管理水平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当然,信息技术实施前,对人员的培训与机构的重整也是不容忽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