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务现状分析
1.1实体业务内容与流程
实体业务包括设备润滑管理、设备点检与运行维护保养管理、检修牌锁管理3个部分。设备润滑管理包括“五定标准”编制、“五定”标准落实与记录、“五定”记录结果运用;设备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包括点检标准编制、点检结果记录、运行工况与维护保养记录、相关方对前述记录确认与复核、管理层对前述记录结果运用;牌锁记录包括相关方面记录牌(挂、摘)锁(上、下)实施情况、监管层对记录的运用。
1.2需求分析
(1)设备润滑“五定”管理:①“五定”标准系统包括标准的修改、查询、导出、统计所需标准信息(比如全厂某种润滑剂1年需求量、全厂某类设备润滑点数等);②“五定”实施记录:各岗位和工种能快捷找到相应设备的“五定”标准并按其要求落实后记录并限定修改,所有相关方能快捷找到所需设备“五定”实况并导出、统计所需信息(如指定时段内润滑异常的设备数、某种润滑剂消耗量等);③需解决纸媒方式下同一设备机械、电仪部分二者分本记录问题,便于各方了解设备“五定”润滑整体情况。
(2)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管理:①点检标准系统,因各岗位工艺差异、设备结构和技术水平差异大,其内容和要求各异,必须基本保留纸媒记录基本原貌,采用模板式报表,将点检结果记录与标准以模板式保存和显示,便于执行层落实和记录并限定修改;②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操作工能按班次记录并限定修改点检、运行过程所发现问题、维护保养实施情况;③其它相关工种能对操作工所记录的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进行确认;④所有用户能快捷查询各记录内容,并能导出和统计所需信息(如汇总统计指定时段全厂设备存在问题)。
(3)检修挂摘牌管理:①参与检修的各相关方能记录并限定修改检修项目所实施的上、下锁和挂、摘牌信息;②各级监管层能快捷查询、导出所需信息,以便做出相应处置。
(4)辅助系统:因企业管理(如管理要求、组织结构)、技术与装备变更等,加上系统因查询、录入方便等需要,设置了设备所在生产线、车间、岗位,管理者(具体部位分工管理责任人)、润滑油种、润滑检查结果等辅助系统。因不同用户对同一记录不同或相同字段需进行相关操作,为防止篡改相应内容,系统还需设置授权管理功能,用以控制不同用户操作权限。
2系统组成
2.1数据库与报表
(1)设备润滑“五定”系统:核心数据库包括《设备“五定”标准库》《设备“五定”实施记录库》2个子库,专用辅助库包括《油脂牌号》《检查结果》《实施分工》《润滑方式》4个子库。报表包括《设备润滑“五定”标准》《设备润滑“五定”记录》2种报表,通过条件查询以报表的方式汇总、统计符合条件的信息。(2)设备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系统:核心数据库包括《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各岗位点检标准模板》2个子库。打开《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时将《各岗位点检标准模板》主记录各字段内容全部导入该记录表,从而方便用户记录、查阅。报表各岗位《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和《设备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问题汇总表》,通过查询时选定条件,汇总、统计符合需求的信息并以报表方式呈现。(3)检修牌锁系统:核心数据库为《检修挂摘牌记录》。汇总、统计符合需求的信息以报表方式展示。(4)公共辅助系统:包括《生产线》《单位》《子工序(岗位/设备)》《班次》《班组》和《用户权限》6个子库。
2.2功能模块
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遵循尽量把同一权限的功能放置在同一界面或窗口原则,以方便用户操作,也便于软件开发、调试和授权管理。
2.3系统人机界面
(1)界面设置:系统采用人性化设计,尽量将同一权限功能设置在同一界面,一些删除、修改等操作还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会话提示功能,字段值能标准化的则尽量利用辅助数据库菜单选择式录入以方便操作和提高录入效率。系统界面包括登录界面和主界面。主界面下则分为设备润滑管理、点检管理、牌锁管理、公辅系统和密码设置等7个二级子界面。设备润滑管理子界面设置“五定”标准、“五定”记录2个三级子界面,便于管理层、执行层进行相应操作;点检管理界面分为点检标准模板界面、点检与运行维护保养2个三级子界面,点检标准模块界面供管理层修改点检标准模板;公辅系统界面则分为专业辅助库、公共辅助库、权限管理库等3个三级子界面,专门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绩效标准界面提供设备现场管理中各类问题的考核标准,在查询时通过与该标准比较,能自动生成考核结果报表并以Excel方式导出。
(2)数据库结构:系统界面数据库尽可能采用一级数据库结构,以减少数据库运行访问时间。但设备润滑管理子系统为适应现代化设备大型化、结构复杂化和多专业、多工种共同管理等特点,方便各层级用户对照标准作业和记录,其“五定”标准界面采用2级数据库,一级数据库为主库,记录各设备名称、所属生产线、子工序、单位等信息;二级子库则记录同一设备不同机构或装置部位的润滑部位、点数、润滑油种、润滑方式、管理分工、负责人等信息;而“五定”记录界面则采用3级数据库结构,一、二级直接调用“五定”标准库,三级子库则供授权用户记录检查结果、加换油量、润滑时间等信息。(3)采用表单式直接信息录入:无论是润滑管理,还是点检管理,数据库结构都很复杂,特别是润滑“五定”系统,其字段总数多达40余个,为了使界面简洁,设计时取消了传统数据库录入界面的逐字段录入区,录入、修改信息直接在表单记录行操作,类似于Excel表格,更适合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的一线员工。
2.4开发工具
(1)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数据库,完全满足焦化厂设备数量众多,数据记录信息量大的实际需求。(2)前台应用程序:选用通用性好的Vb.Net作为应用程序开发工具,而且便于日后维护。
3推广应用
设备现场管理记录从传统纸媒向信息化转变,其难度不仅在于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更在于推广应用方面遇到的难题必须慎重处理。
⑴标准化:信息化前提是标准化。以本厂年产能500万吨为例,5条生产线需纳入系统管理的大小设备起码超1000台套,这些设备涉及的子工序(岗位)近200个,因工艺和设备自身特点和要求有异,同类设备在不同岗位形成的《设备“五定”润滑记录》、《设备点检、运行与维护保养记录》多达200余种,加上各车间管理差异,这些记录纸媒表格虽然外观总体一致,但从具体格式到内容差异却很大,特别是有些内容甚至还互相矛盾,比如:润滑油种存在同一油种在不同车间名称不同或不同油种却名称相同;润滑方式实际不过5类,但纸媒记录中名称五花八门;还有同类设备的类似机构或部位本来可采用同一油种的却实际采用不同油种润滑给管理带来的混乱等等。组织力量整理这些记录,使之统一起来并符合数据库结构要求,其工作十分艰巨。
(2)传统习惯的突破:从纸媒记录到信息化,虽然优点、优势突出。但要让全厂1500余人(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一线员工)接受新事物却是件难事。阻力主要来自2方面:对中层管理者,一是因信息化后仍需定期到现场检查故感到意义不大,而要对原有纸媒记录进行整理以实现标准化却增加了大量工作;二是信息化后,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可直接被高层管理者网上查到担心会影响自身业绩;三是习惯了纸媒记录,信息化后需网上查询在操作方面感到不熟悉,所以推广积极性不高。对基层执行者,因文化程度不高,个别员工甚至不会使用电脑,虽然系统设计时尽量采用诸如菜单式选择和表单式录入、人机友好型界面,但要普通员工熟练操作电脑和系统,既要通过培训提高水平,更要扭转习惯。因此,职能部门、高层管理者应采取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推动,才能事半功倍。
(3)技术上消除管理层顾虑:系统立项和启动之初,有些管理者提出了“记录在联网的电脑上进行,有些偷懒的员工不到现场点检和润滑,直接在办公室伪造记录,会造成设备现场管理空转”和“虽有授权限制,但可随意修改本人历史记录会造成责任不清”的疑虑。其实这种疑虑是多余的,因为如欲伪造记录,纸媒记录同样可在岗位操作室造假。为此系统设计时应从技术上加以防范,一是通过联网电脑物理地址验证,各岗位必须到现场指定电脑上才能录入信息,二是对修改本人历史记录设置时效限制功能,均可有效消除疑虑。此外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传统纸媒记录,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责任心,加强责任心教育和改进绩效考核办法,才能真正杜绝记录信息造假问题。(4)分步有序推进:因车间大小和管理现状差异,应用推广宜分步推进,“五定”和点检标准化整理工作完成较好的,可优先导入系统运行,逐步推广至全厂。
4结语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插上了翅膀,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管理学界推荐的重要方法。信息化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有利于促进设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2)企业设备现场管理引入信息化技术,主要难点:一是原有纸媒记录的标准化,二是传统习惯的突破。(3)设备现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必须人性化且紧密结合运行实际,比如:数据库结构设计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便于用户接受。对那种诸如同类设备从格式到内容用统一的标准的大破大立式意见应慎重考虑,因它既脱离设备本身客观存在差异的现实,也使前期标准化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徒增推广应用阻力。
(4)设备信息化应用和推进工作起步阶段阻力确实不少,既要培训引导,更要激励与绩效考核结合,特别是激励措施更能增加动力,此外要重点抓好企业中层设备管理者的突破。(5)设备现场管理信息化离不开企业电脑网络这个硬件基础,应量力而行。就我厂而言,因办公网已深入基层一线重要生产岗位或班组,因此基本具备信息化条件。(6)信息化后,既可节省记录本印制费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和管理进步,可随时对润滑和点检标准进行更新,无需等待下轮印制时才能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