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投资项目前期运作情况透视
投资项目前期运作是指建设项目从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评估和设计文件编制,到进行开工前的建设准备,列入年度计划的全部工作。它涉及到项目决策与评价,项目决策与评价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的内涵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有对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投资项目前期运作情况总体看来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稳步提高,一大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农林水、能源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进入到实施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增长,但是在投资项目前期运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2、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3、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20多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投资项目前期运作是现实的基础
投资项目前期运作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高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条件下,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按传统的项目决策与评价方法很难解决当前投资项目前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变革,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科学发展观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条件和机遇,提出来的一个科学的、符合现实情况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概念。新发展观由狭义的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对于投资项目而言,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项目策划者应围绕政策导向、围绕优势资源、围绕基础设施、围绕“两增”上作决策,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有不少污染项目之所以经济评价尚可,就是因为污染没有记人成本。所以,目前发达国家不少污染行业到我国投资,他们把钱赚回去了,却把污染留给了我们,我们得到了GDP,但同时也失去了环境。因此,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应选择走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道路,用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用上游企业的废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使其循环利用。用智力资源来取代物质资源投入,做到低消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三、投资项目前期运作贯彻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投资项目前期运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增长观、科学的成本观和科学的投资观,这不仅涉及到观念变化,而且还有制度创新。
1、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重视项目社会分析。一般来讲,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或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树立新的项目观,树立新的资源观,建立科学的增长观和效率观,对于那些社会因素较为复杂,社会影响较为久远,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社会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如需要大量移民搬迁或者占用农田较多的交通和水利项目,以及采矿和油田项目,或者具有明确社会发展目标的减轻贫困项目,区域发展项目和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不仅要考虑投资项目带来的GDP的增长,而且也要考虑投资项目带来的破坏。重视项目对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方面、自然与生态环境方面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实施对所在地居民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居民就业、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以及对项目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据此将各项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比选、推荐合理方案,防止片面追求经济评价指标。
2、注重以人为本,实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20世纪的100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必然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每个投资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越好,而应看项目实施能否带来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损害社会发展,不违背人的本质,不与人类未来相冲突,否则对社会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项目,不论其经济效益有多好,均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防止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再次发生。政府在项目审批时应从关注拟建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切实转移到环境影响评价等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指标上来,从而推动业主和各工程咨询机构在项目前期运作时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充分考虑项目社会成本,实行全面的制度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的不仅是观念变化,而且还有制度设计,只有制度创新,才能确保投资项目前期运作中建立科学的增长观、科学的成本观。
一是要建立建设项目决策责任风险承担机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投资决策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经济和司法责任;
二是要建立建设项目咨询论证责任追究制度,对出具虚假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是尽快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地方干部政绩的考核,用剔除了生态成本的绿色GDP逐步取代传统GDP,使城市经济管理以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依据真正建立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强调经济规模到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从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到强调经济发展的后劲,从强调过度的开发建设到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