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的存在,会发展造成断裂,最终会引起设备事故,为防止晶界腐蚀,可以从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和改变人处理工艺方面来实施。具体为:
1、降低碳含量
降低碳含量,可以减少和避免形成铬的碳化物,降低形成晶界腐蚀的倾向,使钢中含碳量低于平衡状态下在奥氏体内的饱和溶解度。通常钢中含碳量降至0.03%以下称为“超低碳”不锈钢,可以避免形成铬的碳化物,满足抗晶间腐蚀性能的要求。
2、添加化学元素
采取向钢中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Ti、Nb等,并经稳定化热处理,由于这些元素与碳的结合力比铬大得多,会形成TiC、NbC等稳定性碳化物,避免了铬的碳化物形成。
3、调整金属相
通过调整钢中奥氏体形成元素与铁素体形成元素的比例,使其具有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其中铁素体占5-12%,这种双相组织可有效防止晶间腐蚀。
4、工艺措施
采用适当热处理工艺,控制在危险温度区的停留时间,防止过热,施焊时快焊快冷,使碳来不及析出。常见:
1)固溶处理,将钢加热1050-1150℃后水淬,使铬化物溶于奥氏体中,这种方法只适合不再焊接的奥氏体钢。
2)稳定化处理,一般在固溶处理后进行,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脱离钛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且在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使碳不可能再形成铬的碳化物,因而有效地消除了晶间腐蚀。
3)铁素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度在900℃以上,而在700-800℃退火即可以消除晶间腐蚀倾向。
4)去应力处理。一般加热到300-350℃回火。对于不含稳定化元素Ti、Nb的钢,加热温度不超过450℃,以免析出铬的碳化物而引起晶间腐蚀。对于超低碳和含Ti、Nb不锈钢的冷加工件和焊接件,需在500-950℃,加热,然后缓冷,消除应力,可以减轻晶间腐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