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为了提高公路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就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水泥建筑施工。在公路地基施工过程中,采用水泥搅拌桩技术进行水泥均匀搅拌,不仅可以确保水泥搅拌的强度,而且可以提高公路施工的稳定性,促进公路建设健康的发展。
1水泥搅拌桩技术施工的原理
所谓的水泥搅拌桩技术施工,就是采用搅拌机械将软土和水泥进行均匀的拌和,使之形成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泥土,以此成为一种复合地基。
1.1设计参数
对于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来说,当采用带有喷头的搅拌机钻头进行深土钻进作业时,如果有混凝土喷出现象的产生,则是周围土壤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进行水泥搅拌桩施工时,应对水泥的掺入量、桩长和桩径、桩承载能力、桩布置形式等进行确定。由于软土中含水量较大,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软粘土的强度,提高淤泥的灵敏度。
1.2电脑记录仪的选配
当水泥搅拌桩在施工规范化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时,通过使用电脑可以确保每根桩施工资料的清晰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对于施工现场的控制来说,电脑就是一个摆设,能够让领导放心。但实际市场上的水泥搅拌桩部分电脑产品,只能使施工难度得以增加。
2水泥搅拌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人员
必须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组织分配,要求技术人员及负责人、管理人员等必须持证上岗,不仅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责任心,还要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并将其落到实处。
2.2机械
施工机械的选择应符合施工的要求,并确保每台搅拌机配备注浆自动记录仪,相关人员应对每台桩机设备和仪表进行检查,确保其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
2.3施工材料
对于水泥搅拌桩施工所需要的水泥和加固剂等材料,必须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对水泥和胶沙的细度、强度、稳定性和凝结时间等进行检测,确保其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
2.4施工场地
在进行施工前,相关人员应先整平施工场地,并对施工现场的杂物和垃圾等进行清除。当场地处于低洼时,应采用粘土进行回填,不允许采用杂土进行回填。
2.5试桩
随着水泥搅拌桩搅拌次数的增加,可以提高搅拌的均匀性。但次数过多,且施工工期较紧时,可能会延长施工工期,耽误工期。因此,可以通过试桩进行搅拌最佳次数、水泥浆的水灰比以及泵送和压力等参数的确定,并且能够对搅拌机钻进的速度、提升的速度以及复搅深度等进行掌握,这样就可以提高施工的进度,确保公路的整体质量。
3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1)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持力层的准确性,并确保桩体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符合施工标准要求,反之就会产生一些危害,具体如下:1)如果底部压力过大,水泥浆就不能够渗入进去,从而会导致底部无法成桩现象的产生,以此会造成桩长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2)一般情况下,底部多为粘土或亚粘土且土质较硬,这样以来带浆下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无法下钻,以此造成土体产生无法拌碎现象。如果不带浆进行下钻时,土体无法拌碎时,从而会造成糊钻现象的产生,这样以来就会使一个圆柱体形状得以形成,导致桩内土体的积压,以此造成掉桩头及桩内水泥浆外溢现象的产生;3)如果水泥搅拌桩进入持力层过深,底部下钻速度较慢,就会造成底部水泥浆用量的增多,这样以来水泥浆就会顺着钻杆溢出地面,从而使桩体施工时间得到有效的缩短。(2)桩机钻头焊接的横向搅拌刀片应符合施工的标准要求,还要确保每个横向刀片上焊接的竖向搅拌刀片在施工规定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确保桩体搅拌的均匀性。另外,竖向搅拌刀片的长度、宽度满足施工要求,这样就可以提高桩体竖向搅拌施工的质量。(3)在进行施工时,应确保每根桩使用水泥量的充足和均匀,使水泥浆的配合比符合施工的要求。同时,应对施工人员操作的方便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果施工的桩长度较为统一,可以将单根桩所需的水泥浆进行一次拌制以及两次拌制。如果桩的长度较短,两或三根桩所需的水泥浆也可以进行一次拌制。(4)在进行水泥浆拌制时,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不能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水泥浆的制作,就会导致水泥浆拌制使用混淆现象的产生,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5)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地层为硬层时,应按照施工地质的情况进行处理,具体如下:1)如果硬层低于50cm时,相对易于下钻作业,还可以通过回浆量的增大,在短时间内能够穿透该硬层。如果下钻作业存在一定难度时,钻进不应缓慢进行,同时回浆量要及时进行增大,并且应加大动力头上的配重,然后在最下面两个横向搅拌刀片上进行锋利破土刀片的焊接,这样就可以确保其能够在该硬层中穿透;2)如果该硬层高于50cm时,可以将该土层当作持力层进行作业。如果该土层的拌碎较为困难,水泥浆深入难度较大,就会导致该处断桩现象的产生,这样以来桩体整体不能符合施工的标准要求。
总之,水泥搅拌桩技术在我国公路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确保软土地基加固施工的质量,还提高了公路投入使用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采用水泥搅拌桩技术是确保地基稳定性和公路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