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体绿化基本饱和情况下,生态建设主战场已转向平原绿化,而村庄绿化是平原绿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浙江各地正围绕“美丽乡村”和“森林村庄”建设,村庄绿化工作搞得如火如荼。本文浅谈一些村庄绿化的技术要点。
1 村庄绿化设计
1.1地形设计 绿地中地形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地形的基本走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水体设计应提倡自然软底为主,保持水质清洁;水体的驳岸应结合岸边绿化自然布置。山石设计提倡以自然置石的土包石为主,可结合地形采用卧石与立石有机结合的方式。
1.2 树种及配置设计 1.2.1 树种选择。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成熟的能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提倡配置部分珍贵树种。宜采用观花、观叶、观果植物有机结合,同时兼顾保健植物、鸟嗜植物、香源植物、蜜源植物等。生产性绿地应以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树种选择。路、河、渠、堤造林则强调树种的防护、美化功能,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农田林网防护林强调防护性强、树体高大、树干通直、窄冠的树种。 1.2.2 树种配置设计。合理控制不同植物类型的比例,村庄绿化不同于一般城镇绿化,冬日需要阳光,酷夏更需遮荫,提倡速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比例为3:2,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3~1:2。不提倡大面积草坪绿化。科学配置植物群落结构,以乔木为绿化骨架,乔木种植比例一般应≥70%。乔木、灌木有机结合,形成稳定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建筑南面种植应能保证建筑通风采光的要求和创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选择喜阳、耐旱,花、叶、果姿优美的乔灌木。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阴、抗寒的花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提倡垂直绿化,住宅建筑内高于1m的各种隔离围墙或栏杆,宜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攀援植物。严格控制大树移植,确实需要可少量点缀胸径在15~25cm的乔木。凡采用的大乔木宜有饱满的树冠,不采用无树冠乔木。
1.3 道路地坪设计 1.3.1 绿地中以活动、休憩为主的地坪,宜采用乔木地坪的布置形式,以种植落叶乔木为主,分叉点以下高一般应>2.2m。 1.3.2 村庄内的行道树宜选择冠大浓密、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株行距可控制在3~5m范围内,行道树连续绿带的宽度≥1.2m。种植形式可规则种植,也可不等距自然种植。 1.3.3 村庄道路转弯处半径15m范围内,为保证视线通透,灌高应≤0.6m,其枝叶不宜延伸至路面空间内。
2 村庄绿化类型
2.1 公园绿地 2.1.1 山地公园: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公园。应修建步道、凳椅等设施。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 2.1.2 休闲小公园: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地修建公园,配备凳椅、棋桌等设施。丛植、孤植常绿和落叶树种,配植花灌木。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营造休闲氛围,增加生活情趣。 2.1.3 湿地小公园: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小公园。修建步道、凳椅等设施。步道两侧、河堤、塘堤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坡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
2.2 道路绿化 2.2.1 乔、灌:常绿乔灌模式、落叶乔灌模式、常绿落叶乔灌模式。一般选择1~2个乔木树种栽植,株距3~5m。灌木带状栽植或球状造型栽植。 2.2.2 小乔木、灌木:该模式适合空间窄小的道路两侧绿化。 2.2.3 灌木:可分绿篱型、球状型栽植绿化。该模式适合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两侧绿化。
2.3 河道绿化 2.3.1 生态经济型:结合原有的林业生产习惯,扩大河道两边栽种面积。可选择经济树种或用材树种。 2.3.2 生态自然型:河道两侧植物相对较丰富,通过整理、修剪、补植等改造方法,提升河道绿化水平。 2.3.3 休闲观赏型:宜选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栽植,建有供人们散步、休息的步道、凳椅,步道铺设可就地取材,用卵石、石块等,采用石隙嵌草绿化路面。 2.3.4 桥头绿化:宜栽种枝条柔软的乔木或灌木;桥墩绿化可采用攀援植物。
2.4 庭院绿化 2.4.1 经济型:每户选择若干种经济果木,一般栽种3株以上。 2.4.2 乔木观赏型:庭院内以乔木为主,配置一些观赏性强的花灌木。可选择常绿小乔木或落叶乔木。适合绿地面积较大的庭院绿化。 2.4.3 花灌木观赏型:庭院内栽植观赏性强的花卉或灌木。可采用花坛、花池等方式栽种,实用性强、艺术效果好。适合绿地面积较小的庭院绿化。 2.4.4 立体绿化:选用攀援植物绿化庭院围墙、房屋墙面;庭院内棚架式栽种攀援植物,观赏和遮阳效果好。
2.5 其它绿化 2.5.1 古树、古树群: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古树群,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配置灌、草、花,形成古树文化特色景观。 2.5.2 纪念林:城镇周围村庄,开辟专门的地块建立纪念林、纪念树,引导群众营植“三八林”、“共青林”、“结婚纪念林”等特殊意义的纪念林、纪念树。 2.5.3 特色树木:一个村庄重点栽种一种树木或一种花卉,命名为村树、村花。
3 绿化施工
3.1 场地整理 根据设计保存好原有良好的环境资源,如大树、水体及其它景观。清运建筑和生活垃圾。保存好质地优良的疏松表土,集中堆放保存,回土时充分利用。
3.2 植物种植 3.2.1 土壤改良。①换土:老建筑拆迁地土壤内瓦砾含量较多,可将大瓦砾拣出,并加一定量的土壤;土壤质地过粘、透气、排水不良的可加入砾土,并多施厩肥、堆肥等有机肥。②透气:设置围栏等防护措施,如栏杆、篱笆、绿篱等,避免人踩车碾而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差。③熟化:将植物凋落物重新还给土壤,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腐殖熟化土壤,不仅增加土壤中养分,还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④排水:在土壤过于粘重而易积水的地方,可挖沟排水。 3.2.2 种植穴挖掘。根据设计定位图挖掘乔灌木的种植穴。种植穴大小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一般应比规定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大0.2~0.3m。土质不好的,应加大种植穴的规格,并清理出杂物。 3.2.3 苗木修剪。应剪除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种植前对乔木的树冠应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季节采取疏枝、短截、摘叶适量修剪。对灌木的蓬冠修剪以短截为主,保持内高外低。 3.2.4 苗木种植。栽植裸根苗时应将苗木栽正扶直,深浅适宜,根系舒展,先填表土湿土,后填心土干土,分层覆土,分层踏实,最后覆一层浮土。栽植容器苗时,如根系不易扎透,要拆除容器坯、袋,用手托住营养泥小心放入穴内,然后覆土,从侧方踏实,再覆一层浮土。苗木栽好后,在原树坑的外缘部砌地堰,灌水浇透,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水渗入后,发现树苗有歪倒现象应及时扶直,然后用土将灌水堰内填平。
4 栽后养护
4.1 整枝修剪 4.1.1 乔木修剪。主要修除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并生枝、扭伤枝及枯枝等。保持行道树的树冠与架空线、庭院灯、变压设备等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4.1.2 灌木修剪。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则进行。修剪应使树形内高外低,形成自然丰富的圆头形或半圆形树形。 4.1.3 绿篱修剪。应使绿篱轮廓清楚、线条整齐,顶面、侧面平整柔和。每年修剪不少于2次。 4.1.4 宿根地被修剪。萌芽前应剪除上年残留枯枝、枯叶,并及时剪除多余萌蘖,花谢后应及时剪除残花、残枝和枯叶。 4.1.5 草坪修剪。应适时进行,修剪要平整,使草的高度一致。 4.1.6 竹类间伐修剪。宜在晚秋或冬季进行。间伐三度以上的老竹。 4.1.7 攀援类藤本修剪。应在生长季剪去未能吸附墙体而下垂的枝条;生长于棚架的藤本,落叶后应疏剪过密枝条,清除枯死枝。
4.2 水肥管理 4.2.1 灌溉。夏季灌溉宜早、晚进行,冬季灌溉宜在中午进行,要一次性浇透。 4.2.2 排水。在绿地和树坛地势低洼处,平时要防止积水。在雨季可采用开沟、埋管、打孔等排水措施及时排水,防止植物因涝而死。积水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 4.2.3 施肥。树木休眠期和栽植前,需施基肥,树木生长期施追肥。施肥量应根据树种、树龄、生长期和肥源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等条件而定,树木青壮年期及观花观果植物,应适当增加施肥量。早期为扩大冠幅宜施氮肥,观花、观果树种应增施磷、钾肥,逐步推广应用复合肥料。提倡施腐熟的有机肥。施肥宜在晴天进行,除根外施肥,肥料不得触及树叶。
4.3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应选在晴朗或初晴天气,土壤不过分潮湿的时候进行,中耕深度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
4.4 其它管理措施 及时清理带病虫的落叶、杂草等,消灭病源、虫源,适时药剂防治。冬季采用草绳捆扎树干、草帘包扎树冠等方法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