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围护结构包括窗、墙体、屋面等,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供给建筑物的热能在建筑物内部得到有效利用,不至于通过其围护架构很快散失,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实现围护结构的节能,提高门窗和墙体的密闭性能,以减少传热损失和空气渗透消耗热能。
采暖供热系统节能
采暖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户内采暖设施三大部分。要提高锅炉运行效率和管网输送效率,而不至于使热能在转换和输送过程中过多的损失。因此,必须改善供热系统的设备性能,提高设计和施工安装水平,改进运行管理技术。在户内采暖设施部分,应采用双管入户、分户计量、分室控温等技术措施,实行采暖计量收费制度,使住户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又是能源节约者,调动人们主动节能的积极性,充分实现建筑节能应有的效益。
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
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建筑能源消耗的方向。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不完全统计,2006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为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性能源10%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风能。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岛屿,风能资源丰富。据国家气象部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陆地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此外,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也很丰富,初步估计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左右,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总量为7.5亿千瓦。
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它的计量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
水能。水的流动可产生能量,通过捕获水流动的能量发电,称为水电。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25亿kw,年发电量为3,900亿kwh,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3%。我国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和设备制造均达到国际水平,并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kw,其中小水电1.25亿kw。因此,小水电始终在我国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中占重要位置。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生物质能利用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产废弃物、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加以利用。2006年底全国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220万kw,其中蔗渣热电联产170万kw;农林废弃物、农业沼气、垃圾直燃和填埋气发电50万kw。2006年,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共核准39个生物质能直燃发电项目,合计装机容量128.4万kw,投资预计100.3亿元,2006年当年完成5.4万kw。此外,2006年完成生物质气化及垃圾填埋气发电3万kw,在建还有9万kw。
地热能。地热能是储存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它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根据测算,全球潜在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每年493亿吨标准煤。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全国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量每年约67亿立方米,折合3,283万吨标准煤。目前,年利用地热能约为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而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
海洋能。海洋能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的统称,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例如,潮汐的形式源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涨潮和落潮之间所负载的能量称之为潮汐能;潮汐和风又形成了海洋波浪,从而产生波浪能;太阳照射在海洋的表面,使海洋的上部和底部形成温差,从而形成温差能。所有这些形式的海洋能都可以用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