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技术先行”。作为西北地区北部桥头堡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大物博,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地形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稀缺,各族人民择水而居,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造成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与内地相对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因此,可以认为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节水灌溉是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重点抓持的农业改革举措,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对干旱缺水的新疆等西部地区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发展国民经济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1、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1基本地理特征客观上要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新疆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土地面积达165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而水资源总量则为882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的3%。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地形上,新疆地形轮廓明显,主要有三大山脉(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仑山)和两大盆地(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其自然条件迥异:南部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盆地边缘为冲积平原,形成一片片绿洲,水资源分布散乱,相互勾连,但总量不大,仅占全区水资源的7%,主要有著名的塔里木河(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等,源头为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地;北部准葛尔盆地则草原宽广,盆地西北部多山地;中部为我国面积第二大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可做冬季牧场;南部为天山脚下的广阔冲积扇平原,形成绿洲农业区,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准葛尔盆地周边地区的额尔齐斯河等;东部为吐(鲁番)哈(密)地区,是新疆最干旱的地区,有我国海拔最低的艾丁湖等,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另一方面在气候上,受地形因素影响,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而东南部则为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由于周边高山围绕,全区几乎不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雨量稀少;年温差、日温差极大,春季温度偏低,造成春旱问题突出,夏秋天气炎热,日照时间长,适合生长期长,耐干旱农作物生长,冬季则天气寒冷,降雪量较多,保证了新疆水资源的循环和再生。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地理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择水而居的人口分布特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多年来,耕地从121万hm2增加到400万hm2,增加了3倍多,而人口则从433万增加到1700万,增加了近4倍,相应地,用水量则由160多亿m3增加到460亿m3,增加了近3倍。显然,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新疆人口、耕地和用水量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而水资源却稀缺且分布不均,因而用水量和人口、耕地不可能同步增长,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据统计,新疆主要经济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70%,而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不断开发又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造成部分天然绿洲和河流的自然萎缩。例如,塔里木河流域,解放初期耕地只有67万hm2,而现在则已发展至153万hm2,耕地用水明显增多,而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造成河湖萎缩,荒漠化面积加大,保持水土流失的胡杨林大片死亡,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常常是人口四处迁移,水资源被不断浪费和破坏,若这种恶性循环得不到制止,新疆稀缺的水资源根本无法维持其社会和人口的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协调好人口、水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新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应该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因此在水资源利用和开发上应放宽眼界,把握好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间的关系,而不是一昧地追求利益丰度。“固泽而渔”,导致水资源丧失循环再生能力,从而脱离发展轨道,更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维持水资源循环再生能力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通常要考虑共同性原则,即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即要做到不破坏水资源均衡,又要做到不破坏水资源周边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文明空间体系。如何利用和开发水资源,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问题,追求可持续发展利用最高境界无非就是用最少量的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实质上也就是提高资源合理配置能力和利用率问题。在这种意义下,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已成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问题。科技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最有力的手段,促进传统农业向节水、高产、良性的现代农业转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处于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1.2 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的客观性
农业是水资源使用的主要对象,新疆总用水量460亿M3,农业灌溉就用去94%。由于新疆降雨量稀少,年降雨量不足150MM,因此“靠天吃饭”根本不可能解决新疆农业用水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新疆农业用水80%以上是靠灌溉完成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川雪水,部分来自地下水开采。而令人可惜的是,这部分水源决大多数流失于盆地沙漠或积水成为咸水湖,使得水资源利用和开发效率低下。
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农业灌溉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老化、大水漫灌、渠系制工粗糙、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均衡、水库建址不当造成蒸发量大等都可能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区盐渍化的加重,也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实际上,这些不当的农业灌溉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在浇灌作物上的水量仅占农业灌溉水量的圾小一部分,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偏低,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短缺客观上要求用水对象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以缓解水资源供求间的矛盾。实际有效途径就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这也就是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重点抓持节水灌溉的原因。节水灌溉即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又兼顾农业作物特点,优化了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输水过程损失和田间蒸发渗漏量,提高自然降雨和灌溉水的利用率以及单方水生产率,因此可望解决新疆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同时又可改善新疆生态环境,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从而带动社会生产朝可持续方向发展。
2、因地制宜,切实实施节水灌溉举措
节水灌溉的实施要依据当地特点方可决定,否则适得其反,根本起不到节水的效果。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节水灌溉的重点实施对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方法,搞好农业节水。
2.1因地制宜地抓好新疆节水灌溉的重点
2.1.1渠道输水过程节水
新疆引水渠一般具有渠线长,含沙量大,水流湍急,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等特点。以新疆石河子市一五○建设兵团为例,该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本地无河流,降雨量稀少,农业用水靠渠水灌溉。主渠渠线长,沿途经过人烟稀少的干旱戈壁,淤沙严重,渗漏蒸发量大,渠道得不到及时养护,水利用率很低,明显低于全国渠系水利用率(40%)。其他各级渠道则根据用水需要,纵横分布,受当地经济情况的约束,该团渠道工程建设除干渠、支渠采用混凝土衬砌外,斗渠、农渠多采用渠床压实防渗法衬砌,渠床、护坡受水流冲刷,结构不稳定,沉沙不能控制,渗漏蒸发量很大。因此,渠道输水过程节水潜力巨大,可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措施,以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2.1.2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节水
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节水主要是指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以提高田间灌水利用率。简单的方法如取消埂、畦、沟、毛渠,可增加耕率15%~20%;若条件许可,可积极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新疆许多建设兵团已采用了如上方法,节水效果很好。新疆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采用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节水措施,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干旱地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土地下陷,渗漏量增大以及盐渍化加重等问题的强度,提高作物产量。
2.1.3用水管理过程中的节水
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特点适时适量灌水,建立科学水价管理,对于超用水作加价处理,将时间花在精工细作上,做到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割,以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时空水量损失。对于采用滴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的田地应定时做好检修工作,以减少输水过程的渗漏量。对于棉田则可采用地膜覆盖,以做好保墒保肥工作,促进作物生长和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蒸发量。